初中语文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研究
吴琼
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海洪初级中学校 0322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大单元教学模式转变。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同步作业设计作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大单元同步作业的设计原则、策略及实施效果,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初中语文;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中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碎片化传授,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大单元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初中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价值
首先,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作业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复习和巩固,而是成为连接新旧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作业任务,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其次,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大单元作业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反思与交流,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成长。通过精心设计作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初中语文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2.1科学小品文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训练设计——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在科学小品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关键环节。《大自然的语言》作为经典科普文本,其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说明语言,为设计分层训练任务提供了优质素材。作业设计围绕"读懂科学知识—掌握说明方法—形成信息素养"三个层面展开,形成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
基础性作业聚焦科学术语的识别与理解。针对课文中的物候学概念,设计"科学术语连连看"任务:将"物候""纬度差异""经度差异"等专业术语与生活实例对应,如将"植物的抽青开花"现象与气温变化建立联系。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方式,既帮助学生突破专业术语的理解障碍,又强化了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结。同时设置"说明方法侦探"活动,引导学生在文中标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培养对科普文本表达特征的敏感度。
进阶训练侧重信息整合能力的提升。利用课文中的气候对比图表,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首先要求学生提取图表中的关键数据,用简洁语言描述不同地区的物候差异;进而结合地理课程中的气候类型知识,分析物候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这种多维度信息处理训练,不仅深化了对说明顺序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强化信息提取的系统性,指导学生制作"物候观察流程图",用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文中从现象观察到规律总结的科学思维路径。
创新性作业注重信息迁移能力的培养。结合单元"倡导低碳生活"主题,设计情境化写作任务:借鉴课文中"物候是气候的镜子"这一形象表述,要求学生运用比喻说明法撰写《社区垃圾分类指南》。作业强调将文本习得的说明技巧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模仿课文使用时间顺序说明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参考举例子方法列举不同垃圾的处置方式。部分学生还将指南改编成短视频脚本,通过分镜头语言实现科学知识的可视化传播,展现出良好的信息转化能力。
通过分层递进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科普文本的阅读方法,更在信息提取与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思维方式。实践表明,这种以经典文本为范例、以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训练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从文本表层信息捕捉到深层逻辑分析的阅读素养,为后续说明写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2跨学科项目式作业设计——结合《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案
在"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框架下,跨学科项目式作业设计通过整合语文、地理、科学等学科要素,构建了"问题发现—方案设计—成果推广"的实践链条。该设计以第二单元习得的说明方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能力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素养。
作业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生活观察与问题诊断。学生需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科学观察方法,记录家庭一周的能源消耗情况,如用电量统计、垃圾产生类型等,模仿课文中的图表说明形式整理数据。此阶段融入数学学科的数据处理技能,要求用饼状图或柱状图直观呈现家庭碳足迹构成。其次是跨学科方案设计。参照《大雁归来》的生态视角,学生需结合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制定家庭低碳改造计划。作业明确要求使用本单元学习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撰写包含节能措施、实施步骤、预期效果三部分的方案书。例如有学生设计"雨水循环浇花系统",用流程图说明装置构造,借鉴《时间的脚印》中地质年代推算的逻辑顺序阐述实施计划。
最后是成果展示与公益倡导。学生将书面方案转化为多媒体宣传作品,如制作电子海报、录制科普短视频等。该环节融合美术课的版式设计、信息课的软件操作,重点考察学生将说明文字转化为可视化信息的能力。例如某小组模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悬念式开头,创作"垃圾分类的时空旅行"动画短片,用拟人化手法展现塑料瓶从丢弃到降解的百年历程,既运用了课文中的科学说明技巧,又体现了艺术创造力。教师通过"方案可行性评审会"组织交叉互评,学生需现场答辩解释技术细节,这种真实情境的言语实践有效提升了说明性口语表达能力。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语文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的深入探索,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教育理念的革新贡献了力量。通过科学小品文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训练设计以及跨学科项目式作业设计的实践案例,我们见证了学生在语言运用、科学思维、信息素养等多方面素养的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实践的持续深化,初中语文大单元同步作业设计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者应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优化作业设计,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
[2]黄琳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