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中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灾害防治研究
张怀宁
身份证号:152128198803130910
一、引言
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过程中,地质工程面临着复杂的岩土体稳定性问题。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威胁工程安全,还可能引发生态环境破坏。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岩土体失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百亿元。岩土体稳定性受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其破坏过程具有非线性、时效性特征。通过科学的稳定性分析与精准的灾害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地质工程风险。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技术应用,探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及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二、岩土体稳定性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
(一)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岩土体稳定性受内在属性与外部荷载共同作用:
1.内在因素:包括岩土体类型(如松散堆积体、硬质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黏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地质结构面(断层、节理的产状与充填特征)及地下水赋存状态(水位变化、渗透压力)。例如,强风化岩体因结构破碎、强度低,易发生渐进式破坏;地下水浸润会降低岩土体有效应力,诱发滑动面形成。
2.外部因素:工程荷载(如边坡开挖卸荷、基础加载)、气象条件(降雨、冻融循环)、地震作用等。统计显示, 70% 以上的滑坡灾害与连续降雨或强震相关,雨水渗透使岩土体自重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地震动荷载则加剧结构面剪切破坏。
(二)稳定性评价方法
1.极限平衡法:基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通过计算滑动力与抗滑力的平衡关系评价稳定性,如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该方法适用于简单边坡稳定性初判,但未考虑岩土体应力-应变全过程特性。
2.数值分析法:利用有限元(FEM)、离散元(DEM)等方法模拟岩土体应力场与变形特征,如ANSYS、FLAC3D 软件可实现对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化分析。数值模拟能揭示破坏路径与能量释放规律,为防治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监测预警法:通过布设位移计、应力计、测斜仪等监测设备,实时获取岩土体变形数据。例如,GNSS 监测可精确测量边坡表面位移(精度达毫米级),倾角计可捕捉结构面微小转动,为灾害预警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三、岩土体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策略
(一)主要灾害类型及机理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 走山” 、“ 垮山” 、“ 地滑” 、“ 土溜” 等。
2.崩塌:块状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岩坠落,多因边坡卸荷裂隙扩展、岩体根部掏空或地震动引发。崩塌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易对下方工程设施造成冲击。
3.泥石流:松散堆积物与水混合形成的高速流动体,其形成需具备丰富物源、陡峻地形与充足水源。泥石流运动过程中能量转化复杂,可造成河道堵塞、建筑物损毁等连锁灾害。
(二)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1.工程结构防治:
支挡结构:采用抗滑桩、挡土墙、锚杆(索)等抑制岩土体滑动。抗滑桩通过桩身刚度抵抗滑动力,适用于深层滑坡治理;锚杆(索)通过施
加预应力增强结构面抗剪强度,提升边坡整体性。
排水系统:设置地表截水沟、地下排水廊道降低地下水水位,减少渗透压力对稳定性的不利影响。例如,在滑坡体后缘开挖环形截水沟,可拦截坡面径流,降低滑体饱水度。
2.岩土体加固技术:
注浆加固:向松散岩土体或裂隙注入水泥浆、化学浆液,改善岩体完整性与强度。高压旋喷注浆可形成连续加固体,适用于砂层或破碎岩体加固。
植被固坡:通过种植灌木、草本植物根系固土,减少雨水冲刷与坡面侵蚀。植被覆盖率达 60% 以上的边坡,表层岩土体抗蚀能力可提升40%60% ,有效抑制浅层滑坡与崩塌。
3. 智能监测与预警:
构建“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体系:卫星 InSAR 技术实现区域地表形变普查(精度达厘米级),无人机航测快速识别边坡危岩体,现场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位移、应力、含水率等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可提前72 小时对滑坡灾害发出预警,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
四、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
岩土体稳定性研究正从单一力学分析向“ 地质-力学-环境-工程” 多学科融合发展。例如,结合地质学分析岩土体演化历史,利用环境科学评估防治措施对生态的影响,通过工程科学优化结构设计,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二)智能化与精准化技术
1.人工智能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岩土体稳定性预测模型,利用历史监测数据训练模型,实现破坏概率与发展趋势的智能预测。
2.纳米材料加固:研发纳米水泥基复合材料,其粒径小于 100nm ,可渗透至微米级裂隙,提升岩土体胶结强度与耐久性,适用于精细加固场景。
五、结语
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领域的永恒主题,其核心在于揭示破坏机理、精准评价风险、创新防治技术。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监测体系建设,推动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工程应用,贯彻生态化防治理念,实现地质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通过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我国岩土体灾害防治能力将逐步向精准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迈进,为重大工程建设与国土空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大跨径市政桥梁的智能监测正从单一参数监测向多源数据融合的健康管理系统升级。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可集成应变、温度、振动、索力等多类型传感器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实时预处理,再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此外,人工智能算法被用于分析监控视频,自动识别桥面裂缝、支座移位等表观病害,识别准确率达 92% ,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70% 以上。此类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桥梁运营期的安全性与维护效率,是未来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孙玉科.边坡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谢和平,等.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0.
[4]李焯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唐辉明,等.滑坡灾害链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