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与成本控制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唐玉馨

身份证号:342531199609224921

一、引言

园林工程兼具景观艺术性与生态功能性,涉及土方工程、绿化种植、园路铺装、园林建筑等多专业内容,具有施工周期长、材料种类繁杂、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园林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造价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传统造价管理模式以定额计价为核心,侧重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缺乏对前期设计、后期养护等全周期的动态跟踪,导致预算超支、资源浪费等问题频发。建立覆盖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维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成本的精准预测、实时监控与科学调整,成为园林工程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园林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一)全过程动态管理框架

园林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脉络,划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四大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动态调整。决策阶段通过投资估算明确项目成本基准,结合区域生态规划与景观定位,综合评估苗木选择、地形改造等对造价的影响;设计阶段以限额设计为核心,通过方案比选优化景观布局与材料选型,将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范围内;施工阶段依托进度款动态审核与变更管理,实时监控成本偏差;养护阶段建立苗木成活率与养护成本的联动机制,优化养护方案降低后期投入。

(二)动态管理关键要素

1.市场信息动态跟踪:园林工程材料(如苗木、石材、铺装材料)价格受季节、产地、供需关系影响显著,需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定期采集苗木胸径、冠幅对应的单价,石材纹理、规格的市场报价等,为造价估算与预算调整提供依据。

2.设计变更柔性控制:景观设计常因现场地形调整、业主需求变化发生变更,需制定变更分级审批制度,明确设计变更对造价的影响阈值(如单项变更超过合同价 5% 需重新论证),避免随意变更导致成本失控。

3.专业协同机制优化:绿化、土建、水电等专业交叉施工易引发工序冲突与资源浪费,需通过BIM 技术构建三维协同模型,提前模拟苗木种植与管线敷设的空间关系,减少施工返工与材料损耗。

三、各阶段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一)决策与设计阶段:源头把控与方案优化

决策阶段需结合项目定位进行成本敏感性分析,优先选择适应性强、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树种,减少后期苗木更换成本。设计阶段推行“ 景观效果-造价指标” 双控机制,例如在假山营造中,对比自然山石堆砌与 GRC仿石材料的造价差异,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选择经济方案。同时,强化设计深度,避免因图纸模糊导致施工阶段签证增加,如苗木种植图需明确土球规格、种植密度等细节,减少现场计量争议。

(二)施工阶段:过程监控与资源整合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核心是动态跟踪与偏差调整。建立“ 月度成本分析会” 制度,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分析苗木成活率、材料损耗率等关键指标,对超支环节及时预警。例如,绿化种植环节若苗木成活率低于设计标准(如乔木成活率低于 95% ),需追溯土球包装、运输时间等影响因素,调整种植工艺或更换供应商。在材料管理方面,推行集中采购与限额领料制度,通过战略采购降低苗木、铺装材料的采购成本,通过班组领料台账控制现场损耗,如石材切割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

(三)养护阶段:周期管理与成本分摊

养护阶段成本占项目全周期成本的 20%-30% ,需根据苗木生长周期制定差异化养护方案。初期养护重点关注苗木成活率,合理安排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频次;中期养护侧重树形修剪与群落结构优化,减少过度养护导致的资源浪费;长期养护逐步降低人工干预,利用自然生态规律维持景观效果。同时,探索养护成本分摊机制,将部分养护任务通过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公司,通过竞争降低服务成本。

四、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

(一)造价管理平台集成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园林工程造价管理平台,整合市场信息数据库、设计图纸、施工进度等多源数据,实现造价数据的实时更新与跨部门共享。例如,设计部门可通过平台查询最新苗木价格,调整设计方案;施工部门可实时填报材料进场与用工数据,财务部门同步进行成本核算,避免信息滞后导致的决策偏差。

(二)BIM 技术应用深化

利用BIM 技术建立园林工程三维造价模型,将苗木、铺装、小品等构件与造价数据关联,实现“ 可视化计量、动态化计价” 。在施工模拟环节,通过BIM 模型预测不同施工顺序对成本的影响,如先进行地形整理再种植苗木可减少苗木二次搬运成本约 15‰ 。同时,利用BIM 的5D(三维模型 + 时间 + 成本)功能,动态跟踪各工序的成本消耗,及时发现超支风险点。

(三)大数据分析与预测

通过分析历史项目数据,建立园林工程造价预测模型,识别影响成本的关键因子(如绿化面积占比、硬质铺装比例等)。例如,统计发现绿化面积每增加 10% ,项目成本增加 8%-12% ,可据此在新项目决策中合理控制绿化与硬质景观的比例。同时,利用大数据预测市场趋势,如通过苗木供需数据预判次年樱花树价格上涨概率,提前调整采购计划锁定成本。

五、协同管理与制度保障

(一)多主体协同机制

建立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四方联动的协同管理小组,定期召开造价管控会议,协商解决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争议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管线与设计图纸冲突时,四方共同踏勘现场,协商调整管线走向或景观布局,避免单方决策导致成本失控。

(二)动态考核与激励制度

制定造价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将成本偏差率、设计变更率、苗木成活率等纳入各参建方的绩效考核。对成本控制成效显著的团队给予奖励(如节约成本的 5%-10% 作为奖金),对超支责任方进行问责,形成“ 全员参与、全程控制” 的管理格局。

(三)行业标准与政策支持

推动园林工程造价行业标准的完善,统一苗木计量规则、养护成本核算方法等,减少地区间计价差异。政府部门可通过发布苗木指导价、推广绿色建材补贴等政策,引导行业采用经济环保的技术方案,如对使用再生骨料铺装的项目给予造价优惠,促进成本控制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六、结语

园林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动态性工程,需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融合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通过构建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各阶段成本控制要点,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完善协同机制与制度保障,可有效提升园林工程的投资效益与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智慧城市与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进一步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造价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为园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9.

[2]胡振宇.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成本控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