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块链技术优化供应链金融信任机制探讨

作者

盛海波

北京奥思维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甘肃省酒泉市 710000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通过整合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缓解实体企业资金压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供应链金融依赖中心化信用体系,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真实性存疑、合约执行缺乏刚性约束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信任成本高企。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技术,通过密码学算法、共识机制与智能合约,实现了数据的可信存储与流转,为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本文从信任机制重构视角出发,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实施路径。

二、传统供应链金融信任机制的主要痛点

(一)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任壁垒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财务数据透明度低,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分散存储于不同系统,缺乏有效整合,导致应收账款、存货等质押物的真实性难以验证。

(二)中心化系统的脆弱性与低效性

传统供应链金融依赖核心企业或第三方平台构建的中心化系统进行信息管理,存在单点故障风险与数据操控隐患。中心化系统的权限集中于少数主体,数据修改门槛低,容易出现人为干预或系统漏洞导致的数据失真。同时,多方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需通过层层审核,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快速融资的需求。

(三)信任传递的断层与局限

供应链金融的信任机制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的层层传递,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传递存在明显断层。核心企业信用通常仅覆盖一级供应商,而二级、三级供应商因远离核心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可。例如,在汽车产业链中,核心车企的信用可辐射其直接零部件供应商,但零部件供应商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却因缺乏与核心企业的直接交易记录,难以通过传统模式获得融资,导致供应链末端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三、区块链技术优化供应链金融信任机制的赋能逻辑

(一)分布式记账与共识机制增强信息可信度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将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分散存储于网络中的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均保存完整的账本副本,避免了中心化系统的单点依赖。数据的更新需通过共识机制由多个节点共同验证,确保交易信息一经记录便不可篡改。这种去中心化的存储与验证模式,使得中小企业的交易数据、信用记录等信息具有高度可信度,减少了金融机构对数据真实性的核查成本,为信任机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智能合约强化履约约束与流程自动化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上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可将供应链金融中的融资款期限、利率、违约条款等)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化协议。当预设条件满足时,智能合约自动触发执行,无需人工干预。例如,在应收账款融资场景中,智能合约可设定当核心企业确认收货并验收合格后,自动将融资款项划付至供应商账户,增强了参与方之间的信任度。

四、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信任机制中的应用场景

(一)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数据可信存证

将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上链存储,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凭证。金融机构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实时查询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快速验证融资主体的交易真实性。例如,在存货融资场景中,货物的出入库记录、质检报告等信息上链后,金融机构可实时掌握质押物的状态,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质押物监管风险,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任评估效率。

(二)区块链赋能的多级信任传递体系

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构建从核心企业到多级供应商的信任传递链条。核心企业的信用可通过区块链向二级、三级供应商延伸,解决传统模式下信任传递断层问题。例如,核心企业在区块链上确认对一级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后,该应收账款可作为数字资产在区块链网络中拆分、流转,一级供应商可将其部分转让给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再可继续转让,形成“ 核心企业信用—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 的多级信任传递,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区块链驱动的智能风控体系

通过区块链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多维度数据,构建智能风控模型。金融机构可利用区块链上的实时数据动态评估企业信用风险,及时调整融资额度与利率。例如,当某供应商的订单量持续下降或物流延迟率升高时,区块链系统可自动预警,提示金融机构关注该企业的还款能力变化,提前采取风控措施,降低违约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任信心。

五、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面临技术成熟度、兼容性与成本等问题。当前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大规模交易处理能力不足,可能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效率。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系统架构差异较大,区块链平台与传统系统的对接存在技术壁垒,需要投入较高的改造成本。

(二)协同治理与标准建设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参与主体,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与协同治理机制。当前行业缺乏统一的区块链技术规范与数据交互标准,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困难,形成新的“ 区块链孤岛” 。

(三)应对策略与发展路径

1.加强技术研发与生态合作: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提升系统性能与可扩展性,探索联盟链、私有链等适合供应链金融的部署模式。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共同参与,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应用门槛。

2.完善标准体系与监管框架: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需牵头制定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接口规范与智能合约模板,促进不同平台间的互操作性。探索“ 监管沙盒” 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逐步完善监管规则,平衡创新与安全的关系。

3.强化人才培养与理念普及:加强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在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参与区块链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结语

区块链技术通过重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传递与信任机制,为解决传统模式中的信任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其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加密技术等特性,有效提升了数据可信度、合约执行效率与多方协作能力,推动供应链金融向透明化、智能化、普惠化方向发展。尽管当前技术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标准体系完善与生态协同加强,区块链有望成为优化供应链金融信任机制的核心驱动力,助力构建更加高效、安全、包容的现代供应链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兴贵.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

[2]陈颖.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信用传递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

[3]张宁.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与路径[J].国际金融,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