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健康传播研究

作者

周文静 朱俊 李文俊 曹思雨 张子怡

蚌埠工商学院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需求愈发多样,养生、心理健康等话题备受瞩目。社会化媒体为健康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健康医疗领域的网络流量剧增[1]。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健康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健康信息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在选择信息源时较为谨慎,其在健康传播中的行为模式值得深入研究[2]。当前,网络健康传播存在诸多问题,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迫在眉睫。小红书凭借强大的社交互动功能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交流健康心得的重要平台[3]。研究大学生在小红书上的健康传播行为,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健康话题互动、信息分享和消费决策方面的规律,为理解当代青年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社会化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青年对健康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倾向于信任专业、权威的信息源。小红书独特的内容呈现和互动模式,改变了健康信息的传播路径,对青年的健康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小红书为案例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健康传播,对促进青年身心健康、推动健康传播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1.健康信念模式

由霍克巴姆等人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该模式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健康行为。其核心观点是,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和对行为益处的判断。在小红书的健康传播场景中,大学生若看到大量关于不良生活习惯危害的信息,会反思自身行为,进而更易接受和传播相关健康信息,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2.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上,大学生通过观察他人(如健康博主、其他用户)的行为及结果,评估自身的能力,即自我效能,从而影响自己的健康传播行为。例如,看到健身博主通过特定的健身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大学生可能会模仿并传播相关健身信息。

(二)研究假设

基于信息传播学相关研究,将小红书的信息传播分为信息质量、信息呈现方式、社交媒体互动性、社交媒体情感共鸣四个维度,这些维度会影响大学生的理性评估和感性驱动,进而影响其采纳行为[4]。

1.信息质量:信息质量包含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相关性、可靠性等理性特性,以及互动性、娱乐性等感性特质。已有研究发现,信息的客观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会影响用户的分享和采纳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H1:小红书社交媒体信息内容质量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理性评估。

2.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呈现方式涉及信息的展示和组织形式,会影响大学生对内容的认同和采纳。提出假设:

H2a:小红书社交媒体信息呈现方式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理性评估;

H2b:小红书社交媒体信息呈现方式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感性驱动。

3.社交媒体互动性:小红书的社交媒体互动性指用户通过点赞、评论等行为与他人或系统进行交流。研究表明,其会影响用户对平台信息价值的感知。据此提出假设:

H3a:小红书社交媒体互动性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理性评估;

H3b:小红书社交媒体互动性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感性驱动。

4.情感共鸣效果:情感共鸣效果是个体感知他人情感时产生相似体验的现象。基于此提出假设:

H4:小红书社交媒体情感共鸣效果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感性驱动。

5.采纳行为:采纳行为是个体接收信息后经过认知加工利用信息并影响后续行为的过程。本研究提出假设:

H5a:大学生群体的理性评估显著正向影响采纳行为;

H5b:大学生群体的感性驱动显著正向影响采纳行为。

三、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

(一)问卷基本信息

问卷由基本情况人口学统计和网络社交平台信息质量及健康选择意向测试量表组成,采用李克特五分制测量。经过预测试和检验后形成正式量表,通过“ 问卷星” 向小红书平台的大学生群体发放。发放时间为2025 年3 月,为期半个月,最终获得 307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 87.71‰ 。调查对象中,女性占比 67.1% ,男性占比 32.9% ;18-25 岁的占比 89.9% ;“ 本科/大专” 学历的占 95.3% ;在使用频率上,每天多次使用的占 55% ,每天一次的占 30‰ 。

(二)样本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用于衡量问卷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采用克隆巴赫α 系数检验。一般认为,Cronbach’ sa 信度系数高于 0.8 表示信度高,0.7-0.8 之间信度可接受。经检验,KMO=0.955( >0.8 ),显著水平为0( <0.05 ,非常显著),表明调研问卷测量数据信度良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25.0 对14 个测量题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组合信度(CR 值)和平均方差抽取量(AVE 值)检验聚合效度。结果显示,CR 值均大于0.7,AVE 值均大于0.5,说明效度较好,测量项内部符合要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信息质量、呈现方式与理性评估:

小红书健康信息的质量和呈现形式对用户的理性评估有显著正向影响。具备专业认证、专业人士讲解的图文或视频等高质量、多样化的信息,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促使他们对相关产品或活动形成积极认知,提高参与意愿。

2.互动性、情感共鸣与感性驱动:

平台的互动性和情感共鸣对用户的感性驱动影响显著。在浏览健康内容时,用户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答,以及真实故事引发的情感共鸣,都能强化用户追求健康的信念。

3.理性评估与采纳行为:

用户的理性评估对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当大学生对健康产品、锻炼方式等健康信息有积极的理性评估时,更愿意分享知识、调整生活习惯或购买相关产品。

(二)建议

首先,优化信息呈现形式。运用图片、视频、VR/AR技术等多样化手段展示健康信息。制作信息图表、动画视频,利用AR技术展示复杂的健康知识,以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可读性,增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5]。其次,强化信息权威性:邀请专业人士创作和审核内容,明确标注信息来源,并设置“权威认证”标签。引人第三方审核机制,增强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健康信息的采纳率[。最后,构建用户参与机制:在小红书上设立健康话题讨论区,建立积分系统。鼓励用户提问和分享,根据用户的贡献给予积分奖励,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加深他们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和信任[7]。

本研究揭示了小红书健康信息传播机制中各因素的作用关系,信息多样化呈现方式通过提升理性评估促进用户采纳,互动性与情感共鸣强化感性驱动,激发健康行为转化。平台应优化信息可视化和权威性建设,构建用户共创生态,形成理性与感性双轮驱动的健康传播体系。未来,通过技术与社区运营的深度融合,小红书有望打造优质健康信息生态,提升用户信任度,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李静.对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健康传播力提升路径的深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8):57-58.[2025]

[2]周敏,林苗.风险感知与自我效能的正和博弈——基于 ELM 模型的健康类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20,(09):38-55+120-121.

[3]卢昕玥,徐坤,孔军辉,等.新媒体视域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现状及优化[J].医 学与哲学,2021,42(03):28-31+72.

[4]赵新艳,王明月.数字媒体时代农村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J].传媒论坛,2025,8(06):34-37.

[5] 汪 辉 . 健 康 传 播 中 主 流 媒 体 网 络 影 响 力 路 径 建 构 [J]. 中 国 报业,2023,(15):242-243.

[6]韩雨薇.短视频中的健康传播探析[J].新闻传播,2020,(18):56-58.

[7]陈瑶.健康传播类短视频传播效果分析——以“ 抖音” 平台健康传播短视频为例[J].视听,2020,(0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