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皖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作者

夏晓星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

一、引言

近年来,安徽省明确提出“ 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战略目标(《安徽省“ 十四五” 文化发展规划》,2021),要求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皖江文化作为长江经济带与徽文化交汇的重要载体,是安徽省地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入探索皖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层次,提升校园文化的独特辨识度,更能通过文化浸润引导青年学生扎根地域沃土。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人民视角,立足于人民的需求,各领域的文化建设都必须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灵魂,对高质量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而教育则是文化建设最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说“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高校的文化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一样起着启迪心智的作用。民办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重重,社会接受度有待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偏见需要消除。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强化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提升高校知名度。

三、皖江文化的教育价值

安徽地域文化分为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文化区域,三大文化圈使安徽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皖江文化圈顾名思义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的文化,主要城市包括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这个区域以长江为依托,是主要的移民地区,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并具有开放创新意识。学界将皖江文化特质概括为开放性、创新性、进取性。皖江文化中的安庆黄梅戏文化以及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文学品格都非常适合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推广。

黄梅戏作为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从中领悟出这样的信息:文艺正在走向价值回归,而且必须回归到优秀传统。黄梅戏拥有着诸如《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脍炙人口的名剧。黄梅戏的一些经典作品能向人们传递一些优秀品质。如善良聪慧的《女驸马》凸显了独立的女性意识;《天仙配》激励人们追求向往的生活;《昭君出塞》能培养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黄梅戏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表达,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桐城派作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文化品格与儒家传统与社会责任相融合,其精神内核渗透到当今的文化建构与道德教化中,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桐城派将 “ 义理” 视为文章的灵魂,强调文学应服务于道德教化,体现出强烈的儒家正统意识。创始人方苞提出 “ 义法” 说,“ 义” 即 “ 言有物” ,指文章需蕴含儒家义理(如仁义、忠孝、礼治等);“ 法” 即“ 言有序” ,指文章的章法结构需为“ 义理” 服务。这种主张将文学创作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要求文人“ 文以载道” ,通过文章传播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后继者姚鼐进一步完善“ 义理、考据、辞章” 三者统一的理论,其中“ 义理” 仍居首位,强调文人需先明辨是非、修身立德,而后才能著书立说。这种对道德价值的坚守,体现出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度认同。桐城派文人并非空谈义理的书斋学者,而是强调文章需服务于现实,体现出强烈的经世精神。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核心人物,均在为官或讲学期间,关注民生疾苦、社会治理,其文章(如奏议、碑记)多涉及水利、教育、救灾等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

四、皖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黄梅戏曲的唱腔清新婉转、叙事贴近生活、乡土情怀浓郁,与高校校园文化所追求的 “ 文化传承、审美培育、创新实践” 高度契合。首先,高校的核心功能是育人,需通过系统化的教育让学生从“ 认知” 到“ 认同”黄梅戏。2025 年新增音乐表演专业,此类艺术类专业可以开设专业课程,如 “ 黄梅戏唱腔训练” “ 黄梅戏剧本创作” ,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青年传承人;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可结合学科特色设计融合课程,如中文系的 “ 黄梅戏与民间文学” 、外语系的 “ 双语传播黄梅戏” ,实现跨学科联动。其次,校园环境是文化传播的 “ 隐性课堂” ,需通过空间、媒介等载体让黄梅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在校园公共空间(如图书馆、教学楼大厅、宿舍区长廊)设置 “ 黄梅戏文化角” ,展示黄梅戏服饰(如凤冠、水袖)、道具(如马鞭、扇子)、经典剧照及剧目简介,搭配二维码链接唱段音频,让学生在驻足中接触戏曲元素。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开设 “ 黄梅戏小课堂” ,每日晨间播放经典唱段(如《夫妻双双把家还》《为救李郎离家园》),晚间解析剧目背后的故事(如《天仙配》的民间传说渊源),让戏曲声音浸润校园。

桐城派义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能为当代校园精神注入 “ 崇德尚礼、务实担当” 的价值内核。桐城派义理的核心是 “ 道” (儒家之道)与 “ 德” (修身之德),需通过系统化课程让学生理解其内涵与当代价值,避免流于抽象概念。在思政课(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专题解读桐城派义理的核心:如结合方苞 “ 义法说” 中“ 义为经,法为纬” ,阐释“ 道德为基、行为有矩”的人格修养观;结合姚鼐“ 义理、考据、辞章” 统一论,分析“ 认知(考据)、价值(义理)、表达(辞章)” 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理解“ 做学问先做人” 的治学伦理。桐城派的经世思想以 “ 关注现实、务实致用、家国担当” 为核心,将这种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既能激活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也能培育学生 “ 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的品格。桐城派经世思想的生命力在于“ 践行” ,需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从“ 知道” 走向“ 做到” ,将“ 关注现实” 转化为具体行动。就校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调研, 如食堂浪费、自习座位不足、社团管理效率等,模仿桐城派 “ 奏议文” 的写作范式,形成《校园治理建议书》,提交学校相关部门。优秀方案可获支持落地,如学生提出的 “ 错峰用餐倡议” 、“ 共享自习空间计划” 、“ 社团成员任务明细” 等可以提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以供参考,让学生体验 “ 思想改变现实” 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孟芳.皖文化及其当代精神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宋豪飞. 桐城派经世思想论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5).[3]陈苗苗.“ 桐城派三祖” 的作文之道[J].大众文艺2019(15).1.本文系2023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以为例》项目编号:Awky2023025。2.本文系安徽省 2023 年度省级示范课程《应用文写作》项目编号:2023kcszsf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