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的监管机制优化

作者

黄若杉

身份证号:352227198810130026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扬尘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建筑施工扬尘不仅会降低城市空气质量,导致雾霾等恶劣天气频发,还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发呼吸道疾病等问题 。有效的监管机制是防控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监管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部门间职责交叉、监管手段单一、惩处力度不够等,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监管主体职责不清

在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监管中,涉及多个部门,如生态环境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然而,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存在职能交叉和空白地带 。例如,对于施工工地扬尘监测设备的安装与管理,生态环境部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都有监管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导致监管不到位。此外,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也不够清晰,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影响了监管效率。

2.2 监管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大部分地区在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监管中仍采用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效率低且覆盖面有限。虽然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扬尘监测设备,但设备存在监测数据不准确、实时性差等问题 。同时,缺乏统一的监管信息平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难以实现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全面、动态监管。例如,在一些城市,不同部门安装的扬尘监测设备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导致监管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2.3 惩处力度不足

现行的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较轻,违法成本低。对于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违规行为,通常以罚款为主,且罚款金额相对较低,难以对施工单位形成有效的威慑 。此外,惩处措施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扬尘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罚,导致部分施工单位对扬尘污染防控不够重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2.4 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社会公众和媒体在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监管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公众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缺乏便捷的举报渠道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公众的监督意见难以得到及时处理 。媒体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问题的曝光力度也不够,未能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

三、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监管机制优化原则

3.1 协同治理原则

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同时,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共同推动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工作。

3.2 技术赋能原则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监管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对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智能管控 。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监管成本。

3.3 动态监管原则

根据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实施动态化监管。建立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施工工地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过程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扬尘污染问题,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3.4 奖惩结合原则

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监管制度,对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控措施的施工

单位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惩处 。通过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施工单位自觉遵守扬尘污染防控规定。

四、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监管机制优化措施

4.1 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成立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参与的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联合监管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 。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例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扬尘监测和环境执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施工工地的日常管理和扬尘防控措施的落实监督;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运输车辆的扬尘污染进行监管。通过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4.2 建设智慧化监管平台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施工工地安装智能扬尘监测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实时采集扬尘浓度、风速、风向等数据 。搭建统一的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智慧监管平台,将各部门的监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对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的实时监测、预警和溯源。平台具备智能分析功能,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判断扬尘污染的严重程度,并向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推送预警信息。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扬尘污染的发生规律,为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3 实施分级分类管控

根据施工工地的规模、施工工艺、周边环境等因素,将施工工地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分类管控 。对于高风险施工工地,加大监管频次和力度,要求安装更先进的扬尘防控设备;对于低风险施工工地,适当减少监管频次。制定不同等级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防控标准和措施,确保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对处于居民区附近的施工工地,要求其采取更严格的防尘降噪措施,如设置隔音围挡、安装高效降尘设备等。

4.4 强化惩处与激励措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罚款金额,增加违法成本,对屡教不改的施工单位,依法采取停工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等严厉措施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扬尘污染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施工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如在工程招投标中给予加分、优先推荐评优等,激发施工单位参与扬尘污染防控的积极性。

4.5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监管的意识 。开通多种举报渠道,如电话、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方便公众对扬尘污染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健全举报反馈机制,对公众的举报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扬尘污染严重的施工工地进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的监管机制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后的监管机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还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适应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控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汤明明. 建筑施工扬尘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探讨[J]. 四川建材,2025,51(03):225-228.

[2]解晓亮.现代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策略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0):236-238.

[3]邱建忠.浅谈建筑施工扬尘的防控措施[J].四川水泥,2015,(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