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学研究》综述
秦晓菲
江苏省常州开放大学文经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1
引言
在当今学术界,隐喻的认知功能在不断被提升。《隐喻学研究》一书深入探索并系统总结了西方的隐喻理念,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它的实际应用。这部著作总计八章,涵盖了现代隐喻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宗旨、手段与使命、概念、形式、结构、用途、功效、运行原则、对话与思考等。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实际社会价值,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探索现代隐喻。隐喻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还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习俗,它给我们的思考、文化表达、交流以及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这种现象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当代的认知科学与文化理念的发展。通过研究隐喻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基础知识,并为语言教育,特别是词汇教学、词典编纂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第一章介绍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国外,关于隐喻研究的态度一直有两种:一种是极力反对,另一种则是极力肯定。根据研究的内容,现代隐喻研究已经跨越了三个阶段:一是修辞学研究,二是语言学研究,三是跨越多个领域的研究。70 年代以来,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对“ 对比论” 、“ 替代论” 、“ 隐喻互动” 等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其中,亚里斯多德的“ 对比论” 、昆提良的“ 替代论” 、雅各布森的“ 换喻和隐喻” 。70 年代后期,美国的隐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内的期刊正在不断地加强对隐喻的探索。现代隐喻学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探索隐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它不仅仅关注于揭示隐喻的形成机制,也关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它们,以便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科学的隐喻理论体系。
第二章阐述了隐喻的本质。亚里斯多德将隐喻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并将其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等级。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的修辞学,它不再只停留于语言的表面,而是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方达尼尔将隐喻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其特定的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现代隐喻理论指出,隐喻的实际意义在于:第一,它既可以被看做一种文字表达形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第二,它可以被看做一种语法表达形式。“ 隐喻”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将某个特定的概念或事件与其他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来表示一种比喻或暗示。第三,它涉及到两个独立的语言环节之间的交流。隐喻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们各自具备独特的形态和结构。通过对比和比较,我们可以把原本存在于某个领域中的事物转化为另一个,以此来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第四,它也被称为叙事性表达。
第三章讨论了隐喻的类型,句法特征及语义特征。从认知功能划分隐喻可分为“ 根隐喻” 和“ 派生隐喻” 。从认知特点划分隐喻可分为为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依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隐喻可以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
“ 思维贫困假说” 指出,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混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隐喻,这也正是第四章所要探讨的。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隐喻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不同的概念视为一致的;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第三阶段,他们不仅意识到它们的相似性,而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第二,隐喻产生的心理原因。罗斯杰将“ 基本过程大脑活动” 和“ 第二性大脑活动” 的诗性思维划分为两类:前者以具象的图画形式呈现,充满情感和想象力;而后者则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呈现,具有分析能力,更加注重控制,而缺乏自发性和情感性。罗斯杰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歌语言心理模式,即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激发读者大脑中的基本和第二性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充满活力、强大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向心的心理张力。隐喻是能够在读者大脑中建立认知与情感联系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另外,意象可以刺激基本过程大脑活动。第三,隐喻的出现源于语言学上的规律,即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直接表达某个概念。隐喻性原因可以用来改变一个词的含义,例如:新的自然和文化现象需要指示;一种信仰需要关键词来帮助理解;一个社会理想需要象征性的词汇来表达。此外,说话者也可以使用一种比现有词更加优美、更具力量的词汇,或者一种更加温柔的词汇,以此来提升话语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技巧被称为修辞技巧。
第五章介绍了隐喻的功能。第一,隐喻的修辞功能。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简洁,一个简单的词汇通常可以表达一系列的意思,引发听众对整个事件和背景的思考。由于隐喻中的比喻通常更加具体,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因此常常给人一种生动的印象。新出现的概念和术语经常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增强文学表达的效果。“ 委婉” 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得隐喻成为一种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的手段。第二,隐喻的语言学功能。当我们在日常交流中遇到无法直接表达特定想法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比如引入与之对应的术语或者其他拟合。第三,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诗人的思想总是充满智慧,而隐喻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思想。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通过运用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并将它们融合到一起。。第四,隐喻的认知功能非常显著。通过使用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并将其转换成更有说服力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型。隐喻不仅仅只有组织、选择、推理、评估、渗透、扩展等多种应用,它还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以及更有效地沟通。此外,它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既可以增进“ 亲密程度” 之间的沟通,又有助于表现出友善、尊重等特点。第六,通过使用隐喻来进行文学表达。
第六章深入探讨了隐喻的工作机制。理查兹的“ 互动论” 探讨了两个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亚里斯多德指出,“ 最伟大的技能” 中所描述的语言技术,就是一种有效地表达意义的手段。而查里兹的隐喻理论在探索隐喻的深层含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它不仅扩大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范围;第二,它深入探讨了隐喻的形成机制,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紧紧结合在一起。第三,它将隐喻定位于一种表达形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的独特性。第三,布莱克对“ 相互作用” 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第四,布莱克强调,隐喻在理解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带给我们思想的创造性。“ 互动论” 深入剖析了隐喻的本源,而来考夫更加详细地阐释了隐喻的运行原理,即一个概念可以被转换成多个其他的概念。通过建立和重塑两个实体的外貌特征,可以制作出具有深刻含义的隐喻。这些外貌特征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两个实体,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没有完全同样的外表,因此,通过建立和重塑这两个实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甚至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见解。通过运用喻体,语言表述可以被理解,这些喻体可能是说话人比较熟悉、也可能是他们用来表示某种特定情感或想法,这些喻体可以深深地印入人们的思维,产生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让语言表述变得生动、丰富。
探讨了隐喻的概念,它将我们带入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识别,二是进行深入探究。识别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特定的信号,比如:社会背景的信号、语言的信号、语言的重要性、语言的精确性、语言的清晰度、语言的深度等。隐喻的意义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背景信息的多少。另外,个人的认知水平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对隐喻的认知。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认知方式,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
第八章探讨了隐喻的普遍性和深刻的哲学意义。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现象,它还具有独特的语义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语言学和哲学领域,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第一,话语可以被视为一种事件,但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含义。第二,从话语行为的结构来看,每一种话语行为都具有其内在的含义和外在的表现形式。第三,词语有指称义和系统义之分。第四,不同的实体具备不同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又会影响人们的表达。第五,将不同的属性归纳为一个整体,将其融入到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框架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从当下的视角出发,隐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语用现象,它可以促进词汇的转换,也可以激励人们去思考、探索、创造、表达。此外,它还可以为指称理论和认知论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视野。t
小结t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对隐喻学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次的学习,第一,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隐喻的重要性。隐喻的本质、形式、结构、含义,以及它的形成、运行原则、功能。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隐喻已经渗透进许多领域,比如语言、哲学、语用、词汇、心理、文化、思想、认知、心理分析、翻译、符号等,甚至连英语课堂也开始使用它。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全面地探讨隐喻,并且要充分利用它,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它,并且更好地应对日常的交流。第二,超越了以往对于隐喻的单一理解,我们开始探索它们所承载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不同的文化场景。第三,我们要深入探索隐喻,以便发掘它的多种用途,并以此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许多思想家、文化专家、语言学者都致力于探索隐喻的本质。他们的工作为我们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特别是当代西方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为了构筑一个完善的隐喻学体系,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探索海内外的相关理论,并且结合中西方文化的优势,挖掘出更多的隐喻思想,以期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尽管中国的隐喻文化没有西方那么深厚的底蕴,但它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涌现出精彩的隐喻。要想深入理解隐喻的构成和运用,就必须从西方语言和汉语的隐喻理论中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隐喻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和认知现象。t
参考文献: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秦晓菲:女,1981 年硕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认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