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融合在轨道交通信号异物侵限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张佳豪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00
引言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线路运行安全面临日益复杂的挑战。传统单一传感器监测系统在异物侵限检测中存在局限性,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为提高监测系统可靠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通过整合多种传感器的优势特征,构建具有冗余容错能力的智能监测体系,已成为轨道交通主动安全防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1 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
传感器融合技术是通过整合来自多个异构传感器的数据信息,利用特定算法提取关键特征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比单一传感器更准确、更可靠的环境感知结果。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不同传感器的互补优势,如视觉传感器的高分辨率特性、雷达传感器的测距能力以及红外传感器的温度感知功能,通过多层次的数据处理实现信息冗余和性能增强。在技术实现层面,传感器融合涉及数据采集、时空配准、特征提取、信息关联和决策判断等多个环节,需要解决不同传感器在采样频率、测量精度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差异性问题。根据处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种主要模式,分别针对原始数据、特征参数和识别结果进行整合优化。在轨道交通领域,传感器融合技术正逐步从简单的数据叠加向智能化分析方向发展,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自适应能力更强的监测系统,为复杂运行环境下的异物侵限检测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2 传感器融合在轨道交通信号异物侵限监测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数据同步与预处理技术
在数据同步环节主要解决不同传感器在采样时间和空间基准上的差异问题,通过硬件时钟同步和软件时间戳校正实现毫秒级的时间对齐,利用坐标系转换和标定技术完成空间位置匹配。预处理阶段重点处理传感器数据的去噪和增强,针对视觉图像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消除雨雪干扰,对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动态聚类去除背景杂波,为后续特征提取创造良好条件。针对环境因素引起的传感器性能波动,建立光照强度、天气状况等外部参数的实时监测机制,据此动态调整预处理参数,确保不同工况下数据质量的一致性。开发异常数据识别和补偿算法,当部分传感器出现短暂失效时,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和相邻传感器信息补充保持系统连续工作,这种鲁棒性的预处理流程是多传感器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2.2 特征提取与选择技术
特征提取过程需要兼顾计算效率和识别精度,针对视觉数据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网络,自动学习轨道区域和异物的区分特征,通过轻量化网络设计满足实时性要求。对雷达点云数据采用三维体素化处理方法,提取空间密度、反射强度等多维特征参数,结合运动轨迹分析区分真实威胁和误报目标。红外传感器重点利用温度分布特征,通过热辐射模式识别判断异物属性。特征选择阶段运用信息熵理论评估各特征的区分度,建立最优特征子集,采用注意力机制动态调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融合权重,在光照条件变化时自动增强红外特征的贡献度,大雾天气下侧重雷达特征的利用率,这种自适应特征选择策略显著提升了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的检测稳定性。
2.3 误报抑制与优化技术
误报抑制通过多层级验证机制实现,在数据层面建立基于物理约束的合理性检查,排除不符合运动规律的目标轨迹。在特征层面采用模糊逻辑推理评估目标威胁程度,综合大小、速度、位置等多维特征计算风险评分。决策层面引入时序分析技术,要求潜在威胁必须被多个传感器连续多次检测确认才触发报警,有效过滤瞬时干扰。开发基于场景理解的上下文感知算法,自动识别施工区域、道岔位置等特殊区段,调整检测灵敏度避免常规作业引发的误报。建立误报案例库,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优化检测阈值和判断规则,系统具备从历史错误中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闭环优化机制使误报率随着运行时间逐步降低,显著提升运营维护效率。
3 传感器融合在轨道交通信号异物侵限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管理措施
3.1 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层次化设计,将功能模块按照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和云端分析三级部署。前端感知层由多种传感器节点组成,就近完成原始数据采集和初步处理,通过工业级硬件设计确保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边缘计算层部署在沿线设备箱内,负责多源数据融合和实时分析,采用容器化技术实现算法模块的灵活部署和更新。云端平台集中管理全线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系统优化,同时提供可视化监控界面和预警推送服务。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扩展性需求,预留接口支持新型传感器的便捷接入,计算资源按需配置满足不同区段的监测强度要求。
3.2 传感器的布局与安装要点
传感器布局遵循立体防护原则,在轨道沿线形成多层次的监测网络。视觉传感器安装间距根据镜头视场角和分辨率科学确定,重点覆盖弯道、平交道口等高风险区域,安装高度和角度经过严格测算避免监控盲区。雷达传感器采用高低搭配方式,低空雷达监测轨道区域,高空雷达扩展监测范围,安装位置考虑电磁兼容性要求,避开强干扰源。红外传感器布置在易发生温度异常的关键点位,安装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镜头污染。所有传感器固定装置采用防震设计,保证列车通过时的稳定性,电缆布线符合电磁屏蔽规范,信号传输不受牵引电流干扰。
3.3 数据传输与通信网络搭建
通信网络采用有线无线混合组网模式,骨干传输使用工业以太网提供高带宽连接,偏远区段采用微波链路或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延伸网络覆盖。无线接入层选择抗干扰强的专网频段,通过 Mesh 网络技术增强信号可靠性,关键节点配置双路由冗余。数据传输协议针对监测业务特点优化,视觉数据采用有损压缩降低带宽占用,报警信息使用可靠传输确保不丢失,不同优先级的数据流实施差异化服务质量保障。网络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各链路状态,自动切换故障路径,记录传输性能数据用于网络优化。安全防护方面实施端到端加密,接入设备采用双向认证,通信内容完整性校验防止篡改,日志系统完整记录所有网络事件,这种高可靠的通信架构为传感器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坚实基础。
结束语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轨道交通异物监测领域的应用正从理论研究走向工程实践。未来发展方向将更注重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的架构优化,以及面向实时性要求的轻量化算法设计。随着5G 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新一代监测系统将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和更智能的威胁评估,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保障,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桓,徐丽,袁凯敏.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优化设计在提高运行效率中的作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5,43(07):63-65.
[2]本刊讯.创新轨道交通信号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25,(07):76.
[3]陈炜,范亚静,杨庆欣,周茂,金琦,马驰.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列车控制节能策略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25,61(07):68-73.
[4]王双英.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轨道异物检测系统[J].今日制造与升 级,2023,(12):87-90.
[5]王胜.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铁轨障碍物检测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