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与改进
王丹丹
身份证号:130981199110054526
一、引言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暂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在遭受大扰动(如短路故障、大型机组切除等)后,各同步电机保持同步运行并过渡到新的或恢复到原来稳态运行方式的能力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传统暂态稳定分析方法如时域仿真法、直接法等,在计算效率、准确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人工智能算法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非线性处理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特点与需求
2.1 暂态稳定分析特点
电力系统暂态过程具有非线性、强耦合和时变性。大扰动后,电磁和机电暂态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系统状态复杂。暂态过程短暂,要求分析方法快速准确,为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提供及时决策依据。不同扰动和运行方式对暂态稳定影响不同,增加了分析复杂性。
2.2 暂态稳定分析需求
暂态稳定分析需满足多方面需求。分析方法应准确评估系统在不同扰动下的稳定性,判断是否失稳及失稳模式和时间。需具备快速计算能力,实时处理系统运行数据,及时给出结果,应对紧急情况。分析方法应适应不同规模和结构的电力系统,各种运行工况和扰动类型。期望分析方法能为暂态稳定控制提供有效决策支持,提出合理控制策略,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三、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3.1 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
神经网络算法,特别是多层感知器(MLP)、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中应用广泛。MLP 可以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建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与暂态稳定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 。例如,将系统的节点电压、线路潮流、发电机功角等作为输入特征,经过多层神经元的非线性变换,输出系统暂态稳定的评估结果。CNN 则利用其卷积层和池化层对数据的特征提取能力,能够有效处理电力系统中的二维数据(如电网拓扑结构相关数据),在暂态稳定评估中取得较好效果。RNN 及其变种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由于其能够处理序列数据的特性,适用于分析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可准确捕捉暂态过程的动态特性,实现对暂态稳定的准确评估。
3.2 遗传算法的应用
遗传算法基于生物进化的 “ 适者生存” 原理,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在解空间中搜索最优解。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遗传算法常用于优化暂态稳定控制策略 。例如,以系统暂态稳定指标(如最小发电机功角差、系统能量裕度等)为目标函数,将控制设备的调节参数(如发电机励磁调节参数、调速器参数等)作为优化变量,通过遗传算法的迭代优化,找到使系统暂态稳定性最优的控制参数组合,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控制策略,提高系统在扰动后的暂态稳定性。
3.3 粒子群算法的应用
粒子群算法模拟鸟群觅食或鱼群游动的群体智能行为,通过粒子在解空间中的迭代搜索,寻找最优解。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粒子群算法可用于暂态稳定控制的优化 。与遗传算法类似,它以系统暂态稳定性能为优化目标,对控制策略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粒子群算法具有计算速度快、易于实现等优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较优的控制参数,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粒子群算法还可与其他算法结合,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人工智能算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算法的局限性
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神经网络算法虽然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但存在训练时间长、模型解释性差的问题 。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且训练好的模型难以解释其决策过程,不利于工程人员理解和应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在优化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尤其是在解空间复杂、目标函数存在多个局部极值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全局最优解,影响暂态稳定控制策略的优化效果。
4.2 数据依赖与适应性问题
人工智能算法通常对数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若训练数据不充分、数据质量不高或数据分布不均衡,会导致算法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下降 。此外,电力系统运行工况复杂多变,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存在差异,而现有的人工智能算法适应性不足,难以在各种复杂工况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五、人工智能算法的改进措施
5.1 算法融合
将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单一算法的不足。例如,将神经网络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进行暂态稳定评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和评估准确性 。又如,将粒子群算法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暂态稳定控制,利用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提高模型的性能和适应性。
5.2 参数优化与自适应调整
针对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研究改进的参数优化方法和自适应调整策略。对于遗传算法,可以改进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优化过程的进展自动调整算子的参数,提高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 。对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引入惯性权重自适应调整策略,使算法在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提高优化效果。
5.3 模型结构改进
改进神经网络等算法的模型结构,提高算法的性能和适应性。例如,在深度学习模型中引入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够更加关注对暂态稳定评估重要的特征,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同时,开发适用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新型神经网络结构,结合电力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优化网络的层次结构和连接方式,提高模型对电力系统暂态过程的建模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结论
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暂态稳定评估、故障诊断和控制策略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目前这些算法在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如算法自身的缺陷、数据依赖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通过算法融合、参数优化和模型结构改进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的性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实现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郑宗生,陈明雪,王渝红,等.基于Informer和改进sBTTC指数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一体化超前判别[J/OL].电网技术,1-14
[2]高正男,郭剑波,范士雄,等.基于非常规样本挖掘及交替学习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J/OL].高电压技术,1-13
[3]赵高尚,刘道伟,杨红英,等.信息驱动的电网暂态稳定智能分析器构建 及应用[J/OL].现代电力,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