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暖心护航:一名困难学生的帮扶之路

作者

徐晓庆

阜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7

一、案例简介

(一)人物背景

小兰(化名),女,20 岁,大二学生。其父因严重心脏疾病于 2024 年6 月去世,母亲患有抑郁症,家庭经济支柱崩塌。入学时小兰家庭为低保户,父亲离世后低保资格被取消,家庭陷入无收入来源的困境,15 岁的弟弟被迫辍学随亲属外出谋生。

(二)事件经过

2024 年6 月 1 日,小兰的父亲因严重心脏疾病去世,原低保资格随即被取消。辅导员于6 月10日协助申请校内临时困难补助2000 元,缓解其家庭丧葬费用压力。暑期家访时发现,母亲因父亲离世抑郁症状加重,15 岁的弟弟已辍学随舅舅外出谋生。在了解到学生自行向村镇申请低保无果后,我主动介入,利用工作及休息时间与村、镇、县三级部门沟通20 余次,期间多次拨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经过近三个月的持续努力(6 月至 11 月),最终在11 月中旬成功为母女二人办理低保(月保障金合计1000 元)。同步采取多维帮扶措施:自费支持学生生活,联动专业教师指导其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组建由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构成的“三人帮扶小组”,助力小兰逐步走出阴霾,重拾生活信心。

(三)结果

2024 年11 月低保落实,学生主动拒绝经济资助,学业成绩从专业 40% 提升至前 15% ,心理测评结果良好。同时,作为队长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三等奖 1 项,省级学科竞赛二等奖1 项,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1 项,参与学科竞赛多项。

二、案例定性分析

1.问题类型:贫困生帮扶、心理危机干预、扶志与扶智结合。

2.关键点:经济援助、心理支持、学业提升、政策落实。

三、问题关键点

1.低保申请困难:村镇部门回复不理想,需突破行政壁垒。

2.学生心理压力:父亲去世、经济压力导致心理危机。

3.学业提升需求:如何平衡生活压力与学业进步。

四、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

1.扶贫先扶志:通过谈心谈话、优秀校友案例分享,激发小兰内生动力,自立自强,有继续求学的勇气。

2.资助育人结合:在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引导。

(二)教育学理论:

针对小兰学业基础,制定学习计划,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提升综合能力。

(三)心理学理论:

1.心理危机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小兰调整心态,应对压力。

2.支持性心理治疗:辅导员作为“大家长”提供持续情感支持。

(四)管理学理论:

1.多方联动机制:整合学校、村镇、县、市资源,建立四级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实。校内积极协助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岗位等;校外积极与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人员进行沟通,跟进低保补助的落实。

2.动态管理:定期跟进小兰情况,调整帮扶策略。

五、经验与启示

1.及时响应与持续跟进:辅导员需主动介入,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与班委、寝室长以及学生本人保持定期的沟通,以便于更好的帮助小兰。

2.整合资源与多方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帮扶合力。本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辅导员需精准掌握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低保申请的条件、流程及审核标准等规范要求,这是提升救助效率的关键基础。同时要主动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如在协助学生办理低保过程中,通过系统梳理政策依据、联动三级民政部门并多次拨打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反馈诉求,最终形成行政监督与基层执法的管理闭环,有效推动政策落地。

3.践行“发展型资助理”念:将经济帮扶与学科竞赛、科研立项教育深度融合;创新“逆境教育”模式,把生活危机转化为成长契机(如组织“挫折教育”主题沙龙或班会等)。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帮扶困难学生就像种树——既要及时浇水救活幼苗(应急援助),也要培土施肥助其扎根(政策保障),最后要修剪枝叶让树木向阳生长(能力培养)。当学生说“老师,我现在可以自己走了”的时候,就是辅导员最幸福的时刻。

六、作者简介

徐晓庆,女,201907021专职辅导员辅导员专项研究重点项目(2024FDY02Z辅导员名师工作室(FDYGZS20230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410371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51037112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