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马志峰

身份证号:130424199101112937

一、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建筑施工现场具有人员密集、作业环境复杂、施工工艺多样等特点,安全风险较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主要依赖人工巡查、纸质记录等方式,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监督效率低下、数据难以统计分析等问题,无法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领域,通过整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为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监督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研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不足

2.1 信息传递滞后

传统安全监督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巡查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后,需通过口头汇报或填写纸质报告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信息传递环节多、速度慢 。从隐患发现到整改指令下达,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

2.2 监督效率低下

人工巡查受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难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面、实时监督。巡查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施工现场的每个角落、每个作业环节进行持续监控,容易出现监督盲区 。此外,人工记录和统计安全信息的方式效率低,难以快速准确地对大量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不利于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

2.3 数据管理困难

传统管理模式下,安全监督数据多以纸质文档形式保存,存在数据易丢失、损坏、查找困难等问题 。同时,纸质数据难以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无法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了安全监督管理的整体效果 。

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3.1 提高监督效率

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和安全数据,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监督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安全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和处理,能够快速生成安全报告和统计图表,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了管理效率 。

3.2 实现精准管理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环境等要素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施工人员的位置和行动轨迹,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利用设备监测系统可以对施工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精准定位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改,提高安全管理的精准性 。

3.3 促进协同管理

信息化管理平台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安全监督数据的共享和协同 。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查看和处理安全信

息,及时沟通和协调工作,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协同性和效率 。同时,信息化管理模式还可以与施工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如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实现企业管理的一体化,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

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常见模式

4.1 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控模式

该模式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和智能设备(如智能安全帽、智能塔吊等),实现对施工现场环境、设备运行状态、人员行为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 或电脑客户端实时查看数据和监控画面,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 。例如,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心率监测、跌倒检测等功能,能够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生命体征和位置信息,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发出警报 。

4.2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警模式

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施工现场积累的海量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和预警机制 。通过对历史安全事故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人员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找出安全隐患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预测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当监测到的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例如,通过分析塔吊的运行数据,预测塔吊发生故障的概率,提前安排维修保养,避免事故发生 。

4.3 基于移动终端的现场管理模式

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APP 。巡查人员在施工现场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时采集安全信息(如拍照、录像、填写检查记录等),并将信息上传至管理平台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及时查看巡查情况和处理整改任务,实现安全监督管理的移动化和便捷化 。同时,移动终端设备还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培训、安全知识学习等功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

五、结论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监督效率、实现精准管理、促进协同管理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应用成本高、人员信息化水平不足、数据安全风险大、系统兼容性差等挑战 。通过采取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推动系统集成与标准化等应对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中的广泛应用,为建筑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建筑行业的安全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参考文献

[1]倪盛军.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措施研究[C]//《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2024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五).新疆九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2024:6-7.DOI:10.26914/c.cnkihy.2024.060194.

[2]伊宏伟,何婷.基于网络信息化监督下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07):86-88.DOI:10.13655/j.cnki.ibci.2024.07.027.

[3] 徐春山.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措施探究[J]. 居舍,2024,(19):149-152.

[4]吴争雷.基于网络信息化监督下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建筑安全,2021,36(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