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与路径优化研究

作者

周泳麒 郑崇彬 林纪乾 刘秀丽

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在泛游学与营地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文以湾区高校营地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并通过特色展馆建设、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等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可视化和广泛传播。然而,湾区高校营地教育在公共开放服务意识、产学研一体化及高校间互动合作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增强开放共享效能、激发产学研内生动力、促进高校间协同发展等策略,优化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路径。

关键词:营地教育;湾区高校;功能发挥;路径优化

引言

营地教育从起源地美国到如今全球的普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1998年美国营地协会(ACA)给出“营地教育”的定义:“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中国营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巨大。《2019泛游学与营地教育白皮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对传统营地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重构。在该报告中,将国内研学旅行、国际游学项目以及营地教育本身共同纳入泛游学与营地教育行业范畴。就当前的市场而言,国内研学旅行是目前最常见的营地教育模式。

经调查发现,湾区高校作为“教育和人才的高地”,其多样化的校园环境与特色优势学科是发展营地教育的优势条件。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12月颁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1]以及中国旅行社协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于2019年3月颁布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2]对研学服务设计的分级化、细致化要求让我们察觉高校资源中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背景下,各高校的课程建设进入了不断推动跨学校、跨地区的思政课教研平台、云端宣传平台建设的新阶段。因此,高校营地的建设被赋予新的要求和新的展望。[3]在此基础上,对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与路径优化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获得有效开发

当前,湾区高校营地教育已经形成鲜明的高校学科特色,这主要体现在特色展馆的建设上。高校特色展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湾区的营地教育资源,而且搭建起教育文化交流的桥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和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独特场所。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的华南农业博物馆展览面积约为3200平方米,收展各类藏品共4621件,展馆内有演示类播放器、互动查询屏、互动游戏屏、互动设备、模拟场景等各类科普设备设施共计67套,全面展示了华南地区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发展成就,使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农业文化的魅力;广东中医药大学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室内展厅约8000平方米,馆藏中医药文物、文献、中药标本2万余件,以此展现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广东海洋大学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展示面积5000多平方米,陈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生生物标本3000多种,它以其丰富的水生生物标本收藏科普水生生物知识,展现奇妙的水生生物世界;澳门大学设立“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与“澳门中小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其中“澳门中小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与11所本地学校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促进爱国教育的发展,“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则积极开办科普夏令营,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平台,促进科普教育的发展。

依托校内特色展馆,大多数湾区高校业已实现营地教育资源的可视化。在营地教育活动中,通过结合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这些高校能直观且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以华南农业大学的水稻机械化博物馆为例,该馆从“耕”“种”“管”“收”和“产后处理”五大水稻生产环节出发,通过陈列重要的水稻生产工具或模型,讲述在以人力、畜力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完成水稻生产的。

借助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与互联网传播,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得以在公众中广泛传播。高校通过建立相关场所官方网站、公众号平台等互联网渠道,拓宽了公众对相关营地教育资源的认知。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华南农业博物馆”官网,供社会大众了解博物馆发展动态、活动咨询和开放时间等;同时辅以“华南农业大学文博馆”微信公众号,通过“虚拟博物馆”功能展现馆内全貌并面向公众提供预约参观功能。此外,广东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电子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香港大学许士芬地质博物馆等高校博物馆都建立了专门网站,以供公众查阅,极大便利了公众对这类资源的查询和了解。公众较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体现了他们对高校营地资源的认可,也说明湾区高校对自身的营地教育资源正进行自觉自主的开发。

二、湾区高校营地教育亟需提质增效

1.面对公共开放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可增强

在当前营地教育领域,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所拥有的营地教育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潜在影响。然而,遗憾的是,部分高校在对这些资源的开放和利用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态度,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社会教育和文化普及的重要性。通过深入走访与调研,我们发现该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开放时间的局限性。许多高校的营地教育资源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如周末或寒暑假)对公众开放,平时主要用于校内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开放时间上的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公众的访问机会,从而影响了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预约制度的严格性。部分高校对于营地教育资源的参观实行了严格的预约制度,要求公众必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预约程序才能获得参观机会,更有甚者只接受团体预约。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公众参观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那些临时决定参观的个人或小型团体而言,这种预约制度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第三,宣传推广的不足性。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营地资源官方网站以供公众查阅,但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和社区活动中的宣传力度仍然不足,这导致许多公众并不知晓高校内拥有宝贵的营地教育资源。此外,这些网站维护质量参差不齐,网站使用效率有待考量,页面的使用体验也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2.高校内部营地资源的产学研一体化空间巨大

产学研结合是营地教育发展的一大路径,高校的营地教育资源不仅限于各场所、基础设施等,也包括具备过硬理论知识的学术研究者和钻研理论的广大学生等广大人才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高校营地教育的中坚力量。在高校营地资源的开发上,马元元和任克宁指出应该多注重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树立;关注学生就业后的长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其设置多是根据学校发展,开设符合学校校园文化及学科特色的营地。[4]我们将之概括为学术功用和社会功用。而高校庞大的学术研究者数量及其向社会输出人才的本质要求,正好与这二者相辅相成。

在学术功用上,以高校博物馆为例,高校内营地教育资源可以与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的培养与强化相结合,在迎合“大思政课”背景的前提下,根据高校资源特点和学科特色,进一步对展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其中的珍贵展品、典籍与学者的科研进行密切联系,加强其对科研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者对博物馆建设的参与度,把科研、学术等理论内容搬入“博物馆”,使其真正“活”起来,以更丰富的面貌呈现给社会,而不是仅将“博物馆”作为一项地标,让它们沦为摆设。

在社会功用上,刘俊、周彤昕指出:研学旅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政府部门、学生、家长、研学机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等。[5]仍以高校博物馆为例,其运营受制于校方、出资方等,因设置取向、目标要求等种种原因,未能广泛地面向社会,因此缺乏与社会中优秀的营地教育机构合作并吸收其优点而成功的案例模式。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有较大的合作空间。此外,高校营地资源尚未广泛地与校内不同单位、群体开展交流合作,共创文化展示交流平台。[6]通过核心机构辐射校内群体,如各学生组织、社团等,为校内和社会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营地教育活动平台。

3.湾区高校之间营地资源互动互利亟需开展

经调查发现,尽管广东省各高校在营地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特色和多样性,但是存在各自为营的现象,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尚不充分。跨校合作能促进高校间的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此外,港澳高校与广东高校在营地教育资源的研学互动明显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是国家文旅部近年工作重心。[7]因此,港澳青少年前往内地参加营地教育活动已成趋势,这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地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此可见,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在学术方面,高校之间具有强大的科研学术网络,人才之间的交流密集而充分,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的有效联动可以依托于此开展;在场所方面,各高校博物馆、大型活动场所、特色教育基地数量大;在主题方面,各高校因学科特色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建设。同时,湾区高校基于大环境背景且处于相近的地理位置,更应该求同存异,将不同的资源有机地进行互利互动,开拓出新的高校营地教育路径,以激发高校营地教育的活力。

三、湾区高校营地教育优化路径建议

1.织网搭桥:增强湾区高校营地资源高质量开放共享新效能

第一,优化开放时间。在现有固定开放时间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实施弹性开放制度,以适应不同群体的参观与学习需求。同时,建立预约反馈机制,通过预约系统收集公众对开放时间的反馈,动态调整开放时间,确保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

第二,简化预约流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集在线预约、门票管理、参观导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预约平台,提高预约效率和用户体验。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预约习惯和参观需求,还应提供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元化预约方式。

第三,加强宣传建设。通过整合社交媒体资源和优化官方网站设计,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营地教育场地的最新动态和活动信息,扩大宣传范围。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和研究成果,定期开展主题展览、讲座、工作坊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高校活动联动,有效提升营地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发挥湾区高校信息技术网络发达的优势,建立高校技术联动,共同建设数字“云”平台,及时更新学术动态和活动回顾等内容,保持网站活跃度,整合高校内可公开的学术资源、科研成果、教学资源,使营地教育的场所不仅成为参观研学的交流地,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数字资源库。

2.点石成金:激发湾区高校营地资源产学研发展内生强动能

第一,强化教育功用。为提升高校营地教育质量,高校应建立科研与教学互动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营地教育资源。推动跨学科融合成为特色实践活动的亮点,在丰富营地教育资源的同时促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可以实行“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校园内外的重要历史人物纪念场馆、代表性文化建筑等营地教育资源场所。

第二,拓宽社会功用。高校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校可为营地教育提供场所及人员,相关协会等可提供课程开发、业务培训、技能实训等指导,搭建以专业人才为指导,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化、年轻化、就地化的营地教育导师团队。同时,高校营地教育应主动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了解民众需求;主动联系中小学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建设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成长空间。

第三,促进校内交流合作。各高校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挖掘营地教育内涵,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对校内博物馆、实验室、体验馆等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形成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即时了解营地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情况。此外,可以设立学生实践平台,结合营地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营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营。

3.串链成珠:勾画湾区高校营地资源间协同集成发展同心圆

第一,建立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联盟。通过整合湾区各高校营地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能有效推动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可以建立湾区高校研学教育学术交流机制,定期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借此契机使得各高校密切联系,分享各自的营地教育开展经验和成果,探讨研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促进学术合作与知识共享。

第二,挖掘资源互补性。通过整合各高校的相关学科资源,形成独特的研学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减少当前营地教育资源分散、活动同质化等现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以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农林类院校特色展馆和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耕读教育主题营地教育活动;以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理工科类院校特色实验室和展览馆为基础,打造智慧工业主题营地教育活动。

第三,推动创新发展。高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活用高校营地教育资源,设计“文化路线打卡”“定向越野”“剧本杀”等系列专题活动,打造沉浸式营地教育体验;还可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以赛促学,设置相关营地教育路线设计、活动开发主题竞赛,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创意大赛设置创意研学类赛道,鼓励师生在营地教育资源开发与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四、结语

本研究针对湾区高校营地教育在公共开放服务意识、产学研一体化、高校间互动合作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路径。这些建议旨在增强资源的开放共享效能、激发产学研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促进高校间的协同集成发展。

依托国家文旅发展的要求和“大思政课”背景的宏观布局,希望此优化路径在未来不仅能促进湾区高校营地教育资源的功效发挥,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为湾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EB/OL](2016-12-19)[2024-11-2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hybz/202112/t20211231_930207.html

[2]中国旅行社协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EB/OL](2019-03-01)[2024-11-29].

[3]上海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思想理论教育[J].2024(3).上海:上海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1985[2024-11-29].

[4]马元元,任克宁.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课程为例[J].林区教学,2024,(11):39-42.

[5]刘松敏.“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发展蓝色海洋研学旅行的思考——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J].珠江水运,2021,(15):7-13.

[6]徐瑶希.高校博物馆功能发挥面临的问题及优化[J].高教论坛,2024,(08):121-124.

[7]卢兰凤.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研学旅行与文化认同共生机制的建构路径解析[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30(04):28-32.

本文系课题“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S2024105641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