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卓越英语人才培养框架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刘海红
文华学院外语学部 湖北武汉 430074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从“通用 + 应试”向“能力 + 应用”转型的迫切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这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重构。
然而,目前多数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以下三大问题:首先,教学目标定位过于狭窄,过分依赖标准化考试作为学习成效的唯一衡量标准,忽视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维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2];其次,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设计以通用英语为主,缺乏与地方产业和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再次,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与职业发展的连续追踪,难以构成教学反馈与改进的完整闭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中的作用发挥。
1.应用型卓越英语人才培养框架
本研究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本、任务导向、个性发展”为核心理念。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强调以核心能力为导向,通过分阶段递进实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合提升[3];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主张以真实情境任务为驱动,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语言习得[4];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则注重尊重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通过选修模块与多样化任务提供差异化学习路径[5]。
在此理论支撑下,本研究构建了由横向模块递进、纵向教学闭环与纵深评价链三部分组成的改革框架,实现内容、过程与评价的有机融合。横向维度分为基础强化与能力提升两个阶段:基础强化阶段涵盖听说强化、泛读技能、句段写作等模块,侧重夯实语言基础与核心技能;能力提升阶段包括篇章写作、公共演讲、笔译技能、名篇精读与跨文化等模块,侧重综合能力整合与职业场景适配。纵向维度以“导学—研讨—实践—反思”构成完整的教学闭环,覆盖语言输入、内化吸收、输出应用与自我优化的全过程。纵深维度则建立即时检验、过程追踪与长效验证相结合的评价链,涵盖量化成绩、质性表现和长期发展指标,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动态循环。三维结构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应用型卓越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实施路径
为保障应用型卓越英语人才培养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落地,本研究从课堂组织、课外实践平台与多元立体评价三方面构建系统化实施路径。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负责核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内化;课外实践平台作为延伸空间,为能力迁移与拓展提供真实情境;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则通过持续反馈与结果验证,推动改革的动态优化与质量保障。
(1)四环式课堂组织:构建学用结合的闭环学习链
依托“导学—研讨—实践—反思”四环节设计,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全过程闭环,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① 导学:前置引导,精准聚焦学习目标
在课前 3 天发放“导学案”,涵盖知识清单、自主预习任务及疑问收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聚焦薄弱环节,有效提升课堂的针对性与效率。
② 研讨:思维碰撞,促进高阶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小组合作为主体,围绕“问题链”开展分层次研讨,既包含基础知识的应用,也涵盖跨模块的综合能力探讨。教师通过追问与引导深化讨论,避免表层化交流。
③ 实践:任务驱动,促进能力迁移与整合
按递进梯度设计任务,包括个人基础任务、小组整合任务及创新成果展示,确保全员参与并将课堂知识迁移至真实情境中应用。
④ 反思:反馈优化,闭合学习改进循环
课后实施“双反思”机制,学生通过学习日志与小组互评总结经验,教师提炼共性问题并调整后续教学,实现“实践—反思—优化”的循环提升。
(2)课外实践平台:构建课堂学习的增值延伸场域
为突破课时与场景限制,形成“卓越外语工作坊—竞赛平台”双轨并行的实践体系,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协同。
① 卓越外语工作坊:针对性能力深度强化
开设主题活动,涵盖语音纠音、翻译实战、中西文化比较等专题,兼顾技能训练与文化融合。参与情况纳入形成性评价,结果显示持续参与者在语言综合能力与跨文化素养方面均呈显著提升趋势。
② 竞赛平台:以赛促学,推动能力实战化
构建校内—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链,将备赛训练与模块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在“公共演讲”模块引入即兴演讲赛题,在“笔译技能”模块采用历年竞赛真题进行训练。实践表明,竞赛平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临场应变水平,还显著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与目标感。
(3)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由分数导向向成长导向转型
建立由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长期跟踪构成的递进式评价链,系统反映学生的能力发展轨迹与职业适配度。
① 量化评价:通过模块测试、等级考试(如四级、国才)及竞赛成绩等客观指标检验阶段性成果,确保基础能力达标。
② 质性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各阶段代表性作品,并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反馈,从多角度呈现能力变化过程。
③ 长期跟踪:针对毕业 1–3 年的学生进行问卷与访谈,评估职业适配度与能力迁移效果,验证课程体系对长期发展的支撑作用。
结语:本文基于文华学院“应用型卓越英语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任务驱动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力,也为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推广的路径。然而,要实现持续优化,还需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评价反馈机制和师资产业经验积累等方面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2018-10-08)[2025-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张玲.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分析[J].校园英语,2018,(08):11-12.
[3]Spencer L M, 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4]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03.
[5]Tomlinson C A.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2nd ed.) M. Alexandria, VA: ASCD, 2014. 【项目】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卓越英语人才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4 94)
【
作者简介】刘海红,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