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国海涛

喀喇沁旗中医蒙医医院

一、引言

牙周炎作为常见慢性炎症性牙周疾病,其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等)是控制病情的核心手段。然而,临床中基础治疗的长期效果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疗效难以维持。目前关于其长期随访数据及系统影响因素分析仍较缺乏。本研究通过2 年随访,探讨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的长期疗效特征,明确关键影响因素,为优化临床干预策略、提升治疗稳定性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口腔科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 120 例,纳入标准:符合《牙周病学》中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PD≥4mm,CAL≥2mm;首次接受基础治疗,且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精神病史;患者知情同意并配合随访。其中男性58 例,女性62 例;年龄25-65 岁,平均( 42.3±8.5⋅ )岁;轻度牙周炎32例,中度60 例,重度28 例。

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基础治疗:首先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包括正确刷牙方法、牙线使用等;随后行龈上洁治术去除龈上菌斑、牙石;1 周后进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采用超声器械结合手工刮治,彻底清除龈下菌斑、牙石及病变牙骨质;治疗后根据情况给予 0.12% 氯己定含漱液含漱2 周,必要时局部涂抹碘甘油。治疗后1个月、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进行随访复查。

2.3 评价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随访时检测牙周临床指标:PD、CAL、龈沟出血指数(SBI)及菌斑指数(PI)。采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础治疗的长期效果

治疗后1 个月,患者PD、CAL、SBI 及PI 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各指标持续改善,治疗后24 个月时,PD 由治疗前 (5.82±1.23) )mm 降至 (2.95±0.68) )mm,CAL 由 (4.15±1.02) )mm降至( 2.32±0.56) )mm,SBI 由 (2.86±0.75) )降至( (0.85±0.32) ),PI 由 (2.78±0.69) )降至 (0.72±0.28) ,均较治疗后 1 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同严重程度牙周炎患者疗效存在差异,轻度患者 24 个月时各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中重度患者(P<0.05)。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将患者分为疗效稳定组(治疗 24 个月时 PD⩽3mm 且 SBI ⩽1 )和疗效不佳组(未达到上述标准),其中疗效稳定组78 例,疗效不佳组42 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疗效不佳组中吸烟(每日 ⩾10 支)、口腔卫生维护不佳(PI⩾1) )、合并2 型糖尿病(病程≥5 年)、随访依从性差(随访次数<3 次)及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疗效稳定组(P<0.05),而性别、年龄对治疗效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以治疗 2 年效果为因变量(疗效稳定=0,疗效不佳=1),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3.852,95%CI:1.683-8.815,P=0.001)、口腔卫生维护不佳(OR=4.216, 95%CI 1.892-9.398,P<0.001)、合并 2 型糖尿病(OR=3.524, 95%CI :1.563-7.957,P=0.002)及随访依从性差(OR=5.137,95%CI:2.286-11.564,P<0.001)是影响牙周炎基础治疗长期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四、讨论

4.1 基础治疗长期效果的临床特征

本研究通过2 年随访发现,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疗效呈持续改善趋势,这与基础治疗后牙周组织的修复重建过程密切相关。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去除了致病因素,为牙周膜细胞增殖、牙槽骨修复创造了条件。但中重度患者疗效优于轻度患者,可能因中重度患者治疗前病变程度重,基础治疗后改善空间更大,而轻度患者初始指标已相对较好,改善幅度有限。同时,长期随访显示疗效存在个体差异,提示需关注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4.2 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吸烟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其危害机制已得到明确证实。尼古丁经血液循环到达牙周组织后,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与分泌功能,降低胶原酶抑制剂水平,加速胶原纤维降解;同时,尼古丁能收缩牙周血管,减少局部血流灌注,降低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趋化与吞噬能力,削弱牙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导致菌斑生物膜更易定植。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是疗效反复的直接诱因,患者若未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与牙间清洁技巧,菌斑会在治疗后1-2 周内重新堆积,形成新的牙石,再次引发牙龈炎症与附着丧失。糖尿病与牙周炎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龈沟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为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提供营养,促进其增殖;同时,高血糖状态会增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激活受体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加重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随访依从性差则使患者错失专业维护时机,无法及时清除隐蔽部位的菌斑牙石,导致病变复发进展。

4.3 临床优化策略建议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临床需构建“个性化评估-精准干预-长效管理”的全流程体系。对于吸烟患者,除常规戒烟宣教外,可联合呼吸科、戒烟门诊开展多学科干预,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结合行为干预,同时每3 个月增加一次牙周维护频率,密切监测牙周炎症变化。在口腔卫生指导方面,应摒弃“一刀切”模式,根据患者口腔解剖形态、手部灵活性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为牙列拥挤患者推荐牙间刷,为老年患者提供电动牙刷使用指导,定期通过视频回访检查清洁效果,并发放定制化口腔护理包。针对糖尿病患者,建立口腔科与内分泌科转诊机制,共享患者血糖监测数据,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时,缩短牙周复查间隔至2 个月,同时在基础治疗后局部应用含抗菌成分的凝胶,增强抗炎效果。在随访管理上,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建立患者专属电子档案,通过智能APP 实现随访时间自动推送、病情自我监测提醒,对连续两次失访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记录原因,必要时安排上门随访,将随访依从性纳入患者诊疗评估体系,通过多维度干预提升基础治疗的长期疗效稳定性。

五、结论

本研究 2 年随访结果表明,牙周炎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长期效果,但受吸烟、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糖尿病病史及随访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临床中通过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如加强戒烟宣教、强化口腔卫生指导、跨科室管理糖尿病患者及完善随访体系等,可有效提升基础治疗的长期稳定性,为牙周炎患者的长期病情控制提供保障。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后续可扩大样本范围,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索更多潜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娜,周晌辉,黄忠亮,等.光动力疗法联合牙周基础疗法治疗老年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5,24(05):502-507.

[2]李月,王文莹,程维平.黄连上清胶囊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及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 的影响[J].名医,2025,(01):162-164.

[3]连会娜,谢佳典,李永彦.Nd:YAG 激光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19):4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