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秦毓

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 742300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英语课程,旨在通过语言学习这一载体,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培养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复合型人才。对此,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其重要性,并且对融合路径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英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英语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使命。因此,探索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路径,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中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核心在于对自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即文化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英语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自觉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代表中国,还能促进他们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文化定力,避免文化迷失。

(二)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是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时期。通过英语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促进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英语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文化内涵,还能促进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二、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课程内容的自然契合

高中英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化知识部分往往涉及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风俗等,这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平台。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中国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如在讲解节日习俗时引入中国的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通过英语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写作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锻炼英语表达能力。此外,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围绕特定的中国文化主题进行研究,用英语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语言技能的提升,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三)教育资源的丰富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纪录片、电影或参加在线文化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外籍教师或文化专家来校讲座,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为学生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交流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三、高中英语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结合英语教材,强化共同体意识

英语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了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宝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与节日、习俗、历史等相关的词汇和句型时,教师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点的讲解上,而是进一步拓展,引入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讲到“SpringFestival”(春节)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春节的起源、庆祝方式、传统习俗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如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样地,在讲解与习俗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DragonBoat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Festival”(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讲述屈原的故事、月饼的由来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高中英语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课堂内外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进而深化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交流场景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从而在实践中增强共同体意识。

以组织英语角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精心策划,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在英语角中,可以设定不同的主题,如“我的民族节日”、“家乡的特色美食”等,鼓励学生用英语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个人经历。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发现,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但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体验和情感,这种共鸣能够促使他们更加珍视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学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例如,在一次以“我的民族节日”为主题的英语角活动中,一位来自汉族的学生分享了春节的热闹与温馨,而一位来自藏族的学生则讲述了藏历新年的独特习俗。通过这样的分享,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还学会了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增进友谊,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班级氛围。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还促进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认识。

(三)举办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定期举办一系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特色活动,旨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有效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从多维度、深层次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进而加深他们对这一重要概念的认同感。

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心中的家园”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精心准备,用英语讲述自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分享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感人故事,或是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演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成员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趣味性的问答、抢答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同时,英语短剧表演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形式,学生们可以选取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经典故事或现代题材,用英语进行改编和演绎,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和情节展现,让观众在欣赏英语短剧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英语才能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逐步树立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认同,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撑。

(四)利用英语写作,表达对共同体的认同

英语写作作为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巧妙地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英语写作任务之中,通过布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关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在笔触间流淌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对民族团结的珍视与维护。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写作任务,如要求学生撰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如春节、中秋节等,让他们用英语描绘节日的热闹氛围、传统习俗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从而使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关于民族文化的文章,鼓励他们探索并分享各自民族的特色文化、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这样的写作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还能促进班级内部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布置关于民族团结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以英语为媒介,讲述自己或他人经历的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或是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这样的写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使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即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成员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家共同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五)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共同体意识榜样

高中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旅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其角色远不止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与引领。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践行方面,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小觑。教师自身对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积极认同以及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践行,都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教育。教师需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念。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用英语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如春节的团圆、中秋的赏月,以及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深刻寓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是在教授语言,更是在传递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向往。

此外,高中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路人,自身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践行至关重要。教师还应在班级管理和学校活动中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教师应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参与,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学校举办的民族文化节等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参与,通过组织或参与相关活动,如民族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以实际行动展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尊重与热爱。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面对多元文化背景时,如何保持开放心态、尊重差异、寻求共通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分享各自民族的文化习俗,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们学会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巧妙地融入高中英语课程之中,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实践。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更加自信地在国际舞台上表达自我、展示风采;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在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这种融合,学生们将逐渐成长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谙民族文化精髓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应当持续不断地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方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紧密地与高中英语教学相结合。这包括但不限于开发更多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教材,设计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教学活动,以及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会尊重差异、寻求共通。

参考文献:

[1]杨培红.高中英语课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J].智力,2021(21).

[2]陈质颖,刘建良.高中英语课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20(22).

[3]孙晓晨,程森.高中英语课程对加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策略研究[J].大学,2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