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助推“三教改革”实践,落实“岗课赛证” 融通

作者

王梦芹 孙学强 林培力 符雷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0

引言:

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强调课程开发应贴近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 [1]。面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本文立足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切入点,推进“三教改革”,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三教改革”与“岗课赛证”融通理念引领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实践面临诸多挑战。校企合作层面,多数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以实习、培训为主,企业可能会因生产经营压力、利益分配等问题,参与不稳定。师资建设方面,“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协同机制缺失,企业导师授课零散,未系统融入日常教学 [2]。课程体系上,传统体系以学科知识为主线,重理论系统性,忽视岗位任务真实性和综合性。课程内容更新慢,前沿技术吸纳不足,课程壁垒分明,学生知识碎片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规范及“1+X”证书考核要求脱节,教材陈旧,案例脱离实际。

二、深化“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我们可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下面是具体的实践路径:第一,我们要把行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和资格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中。例如,通过把典型工作任务(比如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作为教学主线,整合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竞赛备赛与考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第二,构建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应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和实训指导,确保教学内容紧随产业发展;学校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员工培训,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共同体。

(二)重构课程体系

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为重构课程体系,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推进跨学科融合,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开设综合性课程,打破电子、计算机等传统学科界限,把编程、传感器技术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是构建分层分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可划分为基础、专业核心和拓展三大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电力系统、智能制造等专业方向。为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课程可动态更新,紧跟产业技术变革,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校可把岗位需求、竞赛标准和职业证书内容融入各课程模块,实现“岗课赛证”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师资建设

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师资是落实“岗课赛证”融通的核心。下面是具体的实践路径:第一,学校需组建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及竞赛教练构成的多元协同教学团队,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竞赛培养的优势互补。第二,实施“教学能力 + 实践能力”双轨并进的教师发展路径。学校可通过教学培训和课程设计研讨提升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项目研发、指导技能竞赛,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行业标准应用能力。学校还要建立教学和实践并重的双考核机制,辅以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

(四)融合职业发展教育

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我们应全面融合职业发展教育。下面是具体的实践路径:第一,从入学起,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明确行业趋势和职业路径,在课程里融入安全规范、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培养。学校可借助技能竞赛和证书考证,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第二,建立“教学工厂”等模拟企业环境,推行“6S”管理,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学校应邀请校友、高管开展讲座,助力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第三,把职业规划贯穿“岗课赛证”全过程,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目标定制培养计划,在学习、实践、竞赛、考证中引导其调整规划。创新职业素养培育实践,通过模拟职场、社团活动等,锻炼沟通、协作等能力。

(五)优化评价机制

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我们应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学校可采用“过程 + 终结”“理论 + 实操”“校内 + 企业”结合模式,把技能竞赛佳绩、证书斩获及项目完成度等纳入评价中,全方位衡量学生能力。学校需依托信息化平台精准记录学习轨迹,实时反馈成效,据此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环闭环。在电气课程考核中,理论部分要占比合理,实操权重突出,竞赛获奖加分、证书抵考部分内容。学校可通过定期实践考评、阶段测试和竞赛评估,实时监控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与学方案,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

三、结语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岗课赛证”融通为突破口,深化“三教改革”,是理念、模式和机制的系统性变革。我们通过创新模式、重构体系等举措构建育人生态,能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助力“制造强国”建设,为其他专业改革提供了宝贵借鉴。

参考文献:

[1] 庞骋思 .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05):165-168.

[2] 张芬 .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14):72-74.

项目编号:2025XJ—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