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的亲子关系教育渗透路径研究
潘悠娴
台州市黄岩区实验中学
一、渗透现状分析,通晓衔接契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载体,通过生活化场景教学构建青少年社会认知框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亲子关系的和谐为青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提升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奠定基础。尽管教育部门和学校普遍认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课程体系缺陷:亲子关系教育呈碎片化分布,缺乏系统性教学布局。其次,实践资源瓶颈:课时压缩与空间限制,制约了道德与法治教育践行深度。最后,协同机制断层: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流于形式,尚未建立法治化沟通规范,教育反馈局限。
二、课程内容分析,聚焦课本重点
(一)立足自我认识, 引导亲子沟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丰富的亲子关系教育元素。以《正确认识自我》课程为切入点,设计 " 亲子对话日记 " 活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与父母的沟通细节,结合教材中 " 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 知识点,并以此作为渗透亲子关系教育的契机,鼓励与父母交流,聆听父母的人生经验和建议,引导学生反思沟通中的情绪管理问题,
(二)正视成长困惑, 学会换位思考
青春期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困惑,与父母的关系尤为突出。在《幸福和睦的家庭》单元,可采用 " 家庭会议模拟 " 教学法:学生分组演绎典型亲子冲突场景(如手机使用争议),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父母角色,感知父母的爱与期望,学会换位思考,以理性、宽容态度化解矛盾。
除家庭关系的专题渗透外,在处理其他人际关系时同样需要将亲子关系教育有效渗透其中。如,在学习《友谊之树学常青》时,可以渗透父母对子女交友问题的看法和焦虑,结合课程《友谊的真谛》引导学生感受朋友的影响力,掌握交友的原则,从而理解父母担忧,减少因交友问题引发的亲子矛盾。
(三)在亲情中成长, 在互动中升华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亲子关系教育提供了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生活点滴,让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布置亲子合作任务,利用节日搭建亲子关系改善平台;创设“体验反思型”和“情境讨论型”活动,指导家长倾听孩子情绪变化,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关爱和支持,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种种彷徨和困惑 , 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
三、渗透策略实施,直击亲子关系痛点
(一)创新方法, 互动体验
传统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触动学生心灵。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和体验机会 , 让亲子关系教育在课堂上“活”起来。如《家的意味》中设计角色扮演,体验父母不易;《让家更美好》中组织亲子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父母沟通,反思家庭责任,参与美好家庭创建。《情绪的管理》中,可以开展 " 家庭实验室 " 活动,如共同完成 ′′24 小时情绪温度计 "观察记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亲情的真谛。
(二)换位思考, 升华情感
角色扮演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 , 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 , 升华情感 , 提高认知。在《友谊之树常青》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亲子冲突情境 ,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 学会换位思考,体验父母焦虑与不安,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爱与期望,探索冲突调节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内化感悟为生活指引,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三)法治思维, 建构表达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和尊重 , 他们常对父母的管束产生抵触情绪 , 由此引发亲子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法治思维 , 理性表达诉求 , 在权利和责任间寻求平衡。比如, 在七下《法律伴我们成长》一课中, 设计“隐私权辩论赛”。正反方就“父母监管侵犯隐私权”和“未成年人需要合理引导”展开辩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在健康成长与隐私权间权衡,学会在法律框架内思考问题,通过平等对话化解矛盾,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
(四)情感共鸣, 法治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感受、分享心得的平台。教师通过分享《珍爱我们的生命》等课程中的亲子互动案例,创设安全表达空间,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知亲情温度与生命价值。在学生表达困惑时,教师运用积极倾听技术,搭建 " 理解父母付出→表达感恩之情→法治框架下诉求表达 " 的递进式训练框架,通过策略引导与共情反馈,协助学生构建 " 理解 - 感恩 - 表达" 的三维沟通模型,重点培养其换位思考能力与法治框架下的诉求表达素养。
(五)知行合一, 践行孝道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对于亲子关系教育而言 , 具有极其深刻的启示。如果不能把体验和感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亲子关系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包,纳入地方文化中的孝道元素,鼓励学生将反思的结果付诸行动。如反思亲子互动,将内疚和感恩转化为照顾父母的实际行动,通过家务参与、情绪管理等可量化行为培养法治意识;运用非暴力沟通技术化解矛盾,在交流、碰撞中明白沟通和理解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宽容和欣赏是构筑亲情的基石。
结语
中学阶段是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亲子关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 , 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学会表达 , 更能帮助他们以法治思维、道德情操处理问题, 塑造健全人格。
当然 ,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 需要构建 " 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 的德育大格局, 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为亲子关系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未来,学校应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渗透路径 , 帮助孩子们构筑起亲情的港湾 , 引领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乘风破浪, 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曾沂会、黄隽 . 课程教学与家庭教育融合研究——以“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3, (38): 43-44.
[2] 初中《道德与法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3] 闫哲 .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D]. 天水师范学院 , 2019.
[4] 李明 , 张华 . 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15):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