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态小农场:让孩子回归自然“趣”成长
苏琳莹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第二中心幼儿园 362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应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本文探讨了在幼儿园建设生态小农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如合理规划农场布局、开展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将农场教育渗透到日常等,以期给儿童创造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小农场;自然教育;全面发展
引言:当今社会,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大大减少。然而,自然是儿童成长的沃土,在大自然中玩耍、探索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怀。幼儿园应顺应时代要求,为儿童创造接触自然、了解自然规律的条件。建设生态小农场,开展农事体验活动,是培养儿童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园建设生态小农场的重要性
幼儿园建设生态小农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然教育场所,让幼儿能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实践,在玩中学,在做中悟。在这片沃土上,幼儿近距离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亲手种植和悉心照料,切身体验生命的神奇,由此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这是课堂教学所难以企及的宝贵经历。劳作于农场,更能促进幼儿在多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动手种植,锻炼了幼儿的实操能力;集体分工,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收获果实,让幼儿获得了成就感,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生态农场还是开展环保教育的生动课堂,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实践活动,能让幼儿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为培养生态文明型公民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幼儿园建设生态小农场,对于丰富幼儿经历,促进其全面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生态小农场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规划农场布局
生态小农场的科学规划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前提,园方应成立农场建设小组,在教育专家和园艺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农场位置。一方面要考虑方便幼儿参与,如距离园舍不宜太远,道路要平整安全。另一方面要考虑农作物生长的客观条件,如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等。
在布局上,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划分种植区、养殖区、堆肥区等功能分区,模拟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种植区内可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设置蔬菜区、瓜果区、粮食区、药草区等小区块,增加园内生物多样性[1]。养殖区可引进蚯蚓、金鱼等小型动物,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活。堆肥区则可利用落叶杂草和餐厨垃圾,让幼儿学习有机肥的制作。此外,农场内还应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如农具室可存放锄头、铲子等工具,观察室可用于标本展示和数据记录,农庄超市可销售农场产品。农场各区域要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备,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自然教育体验。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
种植活动是生态小农场的核心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教师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园所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制定一年四季的种植计划。春天,幼儿可参与翻地、播种、移苗等农活,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夏天可学习除草、施肥、捕虫等田间管理技术,体验农耕的辛劳;秋天可体验收获果蔬的喜悦,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冬天则可学习种子处理、土壤改良等知识,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
教师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设计观察记录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测量、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植物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在观察对比中感知生命的成长。除了常规蔬果,农场还可尝试种植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开阔幼儿眼界[2]。在菌类种植方面,香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很适合在农场推广,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种植乐趣。农场要根据幼儿兴趣提供多样化的种植项目,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三)将农场教育渗透到日常
为了让生态农场教育发挥最大效益,教师要将农事体验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环境创设方面,要体现农场元素,如墙面装饰可使用农作物图案,区角可设置蔬菜超市、昆虫医院等,让幼儿置身于农耕文化的氛围中[3]。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农场素材,如根据种植过程改编故事、儿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蔬果进行拓印、雕刻,开发创造力;利用收获的食材进行烹饪、制作点心,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
节日庆典也是农场教育的好时机,如“感恩节”可举办丰收分享会,邀请家长品尝农场美食;“泼水节”可在农场组织戏水游戏,感受农耕娱乐;“重阳节”可和老人一起制作菊花茶,体验传统文化。此外,农场还要成为亲子互动的平台。教师可邀请家长参与农场劳动,指导孩子在家种植盆栽,鼓励亲子共同探索大自然,让农场教育惠及每个家庭。教师要让农场教育“活”起来,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感受到农耕文明的魅力。
(四)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作为生态农场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其推动和发展至关重要。园长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生态意识,定期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学习,考察优质幼儿园的农场项目,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同时邀请生态教育专家来园讲学,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4]。
提升教师的农业技能是另一个重点,利用农闲时节,邀请有经验的农民、园丁到园传授种植技巧,手把手教会教师整地、播种、修剪等基本操作,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书籍自学农业知识,了解植物生长规律、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养殖的方法。园内还可成立种植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沙龙交流,集思广益解决农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要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农场劳动,展现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做幼儿探索自然的支持者、合作者,用自己的好奇心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小达人”。
结语
总之,幼儿园生态小农场是孩子们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的乐园。在农场里,孩子们能尽情玩耍,快乐探索,在与泥土、阳光、小动物的互动中,逐渐萌发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的意识,培育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高尚情操。家园共育,为孩子们构建这片绿色净土,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幼儿园自然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17):112-114.
[2]辛雯雯.幼儿园“亲自然”活动的意义、局限及优化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7):55-61.
[3]魏鸿,赵燕斌,王颖,等.探索在自然教育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以“幼儿园探究式自然游戏的实践研究”为例[J].环境教育,2024,(01):68-71.
[4]华红艳,马洁,沈娴.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