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蒋敏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第一中学 231100
引言
新高考制度强调综合素养的考核,特别是在语文写作中,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愈加突出。思辨性写作以深入分析观点、严密论证和创新思维为核心,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不少课堂依然侧重主题作文训练,忽略了思辨过程的系统指导,导致学生在高考写作中难以形成鲜明立意和严谨结构。为此,本文参照教育部新高考改革精神,结合课堂案例,从五大维度提出思辨写作教学策略,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资源整合,构建教学闭环,促进持续提升。
一、明确教学目标,构建思辨性写作核心素养模型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目标应超越“高分技巧”层面,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需要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表达”纳入教学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初步阶段侧重识别观点与分析立场,进阶阶段注重论证结构与材料整合,深化阶段则要求学生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创新见解并进行反驳、评价和再创造。基于此,可构建“思辨性写作核心素养模型”:包括问题发现(主题敏感性)、观点提出(立场鲜明性)、论据选择(材料可靠性)、结构组织(逻辑严密性)和语言表达(文采与风格)五大要素。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针对这五要素设置明确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清晰理解每个环节的内涵与评价标准,为后续的具体训练提供导航。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特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通过阶段性成果展示,让学生能够自主检验目标达成度、反馈学习效果与不断优化写作思路。
二、设计多元化教学内容,推动思辨写作能力系统化训练
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经验,避免空洞的“假题”堆砌。可选取当下具有争议的话题,如“人工智能与就业”“环保与经济发展”“网络隐私与公共安全”等,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文献阅读、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撰写训练。具体而言:首先组织“文本理解与素材积累”环节,让学生通过查阅权威报道与专家评论,积累多元视角的论据,并可借助多媒体资料与专家访谈视频,拓宽信息来源;其次进行“立场碰撞与结构构建”练习,学生需在三人小组内各自陈述立场,并共同梳理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形成清晰提纲;然后实施“草稿写作与同伴互评”环节,借助互评表格对论点、论据与结构进行针对性反馈,同时记录反思日志以跟踪改进;最后进入“精修与公开展示”阶段,通过教师引导与微课点评提升文章质量,并可组织线上写作展评,实现优秀成果的推广与共享。如此系统化、多层次的训练内容,有助于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思辨过程,养成自主探究与批判反思的写作习惯。
三、构建多渠道师生互动模式,激发学习主体参与意识
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思辨写作对师生深度互动的需求。应创新互动模式,形成“师引—生探—师评—生改”的循环反馈机制。教师在课堂上承担“引导者”角色,通过提问和案例引入促发学生思考;学生则是“主体”,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教师再针对学生初稿进行聚焦点评,指出立意、论据与逻辑上的优劣,最后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并再次提交。信息化工具的介入可提升互动效率:利用在线写作平台(如“学习通”或“雨课堂”)布置写作任务并收集草稿,借助平台中的批注功能进行即时反馈;通过翻转课堂将视频讲解与面授训练相结合,保障课堂时间用于深度交流与实践。此外,定期邀请学科专家或往届优秀学生进行“写作沙龙”分享,也能为学生提供多元视角,激发其参与兴趣和写作热情。与此同时,师生可通过校内学习社区、微信群或教育 App 实时讨论区,在课下延续交流与点评;组织跨学科协作,让语文与历史、社会等教师联合设计写作专题,拓宽思维边界;并利用视频录制与回放功能,帮助学生复盘思辨过程、自我反思与精准改进。
四、落实过程性评价机制,促进思辨写作能力持续发展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难以精准反映学生在思辨写作各环节的成长。应构建以多元指标为支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于发现问题、素材积累、初稿撰写、同伴互评与终稿提交的每个环节。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可依据“核心素养模型”制定量化细则,如论点创新度、论据多样性、逻辑严密度和语言表达力等,并将其分解为阶段性评价任务。教师可通过“点评日志”记录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同伴互评则强化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期末以“主题写作 + 口头述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既考查学生的写作成果,也考核其思维过程与评价能力。评价结果需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结合学期末汇报、作品展评等形式集中展示优秀范例,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与借鉴。此外,可利用电子档案袋系统,由学生自主上传写作档案与修改记录,家校双方实时参与评价,确保反馈精准且富有针对性,有效促进个性化成长。
五、整合校内外资源保障,形成思辨写作教学合力
思辨写作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持。校内,可成立写作社团与辩论队,定期举办主题写作大赛与辩论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可与图书馆合作,推荐相关思想史、哲学与时事评论等阅读材料,丰富学生阅读面。校外,应与大学语文学院、媒体机构或文化沙龙建立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和写作工作坊;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如社区调研、志愿记录等,提供真实写作素材。信息化资源同样不可或缺,应鼓励学生关注权威新闻网站、学术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汲取思辨灵感。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校际交流与线上写作社群,实现跨校评改与资源共享;家长也可参与线上读书沙龙,共同探讨写作思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写作生态,持续提升学生的思辨深度与社会责任感。
结论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既面临制度要求的压力,也迎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机遇。本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系统化训练内容、构建深度互动模式、落实过程性评价与整合多元资源等策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思辨能力、写作水平与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完善评价工具与信息化支撑系统,并持续推广优秀经验,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金宇琦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9):37-39.
[2] 李怡 . 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的路径 [J]. 高考 ,2024,(25):3-5.
[3] 陈越 . 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技巧 [J]. 新课程导学 ,2024,(17):1-4.
[4] 陈越 .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