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学俊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南滨小学 404000

摘要:本文深度聚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与实践这一关键议题。研究伊始,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展开细致剖析,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随后深入阐述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的理论根基,为后续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构建策略,并辅以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生动展现其应用效果,以期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策略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一方面,部分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和素材过于陈旧,与当下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讲解货币单位换算时,教材中仍大量使用分、角等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的货币单位,而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的是元、角、分的电子支付形式以及更大面额的纸币,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难以产生共鸣,无法真正理解货币单位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通常按照教案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讲解知识点、分析例题、布置作业,学生则被动地听讲、记录和完成作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将答案和结论告诉学生。例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教师通常先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计算,学生只需按照步骤操作即可得出答案,无需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灵活性。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

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学生普遍缺乏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往往认为数学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无法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缺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桥梁,无法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只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而没有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情况。这使得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策略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其巧妙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可感。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精心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模拟人民币道具以及各类商品卡片,在教室一角布置成“小小超市”。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轮流担任收银员和顾客。顾客挑选商品后,到收银台结账,需要正确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例如一个学生购买了一支标价 3 元 5 角的铅笔和一个标价 2 元的笔记本,他需要支付 5 元 5 角,在找零时,收银员要准确计算出应找回 5 角钱。通过这样的模拟购物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还深刻理解了人民币在实际交易中的应用,学会了人民币的换算和简单计算方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教室为“大课堂”,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出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呢?”学生们会积极观察,纷纷指出黑板是长方形的,窗户是长方形的,圆形时钟是圆形的,粉笔盒是正方形的等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小组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出了一座房子,有的小组用圆形和三角形拼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各种图形特征的认识,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班级小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情况。每个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后,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格。学生们通过询问、测量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成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等。在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分类、整理、表示和分析等。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和统计图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结束语

在本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我们深入探索了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策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展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更强的数学应用能力。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王丽清.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8):0295-0295.

黄彩凤.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学生电脑, 2021, 000(003):P.1-1.

许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构建研究[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