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张泽杰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 40152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且收入降低的情况,产生大学生供给过剩的情况。从表面上看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解决就业市场供求平衡问题,但实际则不然,人才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已经成为目前就业人才市场中重点问题,技能脱节,培养时间长、难度大、耗费成本高。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了解社会需求,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重点难题,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一条新兴发展道路,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处于“互联网 +”技术持续迭代的宏观环境,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关注点已由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对复合型素养的整体衡量,这一变化促使在校学生借助立足真实商业情境的创新创业实践,主动吸纳前沿信息、拓宽行业与国际视野,并在复杂问题解析与高压任务推进的过程中锤炼应变能力,进而在求职环节展现更厚实且更契合岗位预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契合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质就业。
(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
高校教学体系正经历由知识灌输向多维实践体验纵深推进的转型,只要在专业课程架构中嵌入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创业项目与实训任务,理论与操作之间的衔接环节便可被细化并贯穿始终,由此既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可显著提升其在团队协作、技术转化与商业落地方面的实务能力,最终使人才培养模式在持续反馈中完成深层革新。
(三)提升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成效
大学生群体兼具丰厚的学科储备与活跃的思维特质,在就业—创业协同机制的充分激发下,其潜在动能可以较快化为缓解宏观就业压力的现实成效,并在中长期视角内逐步转化为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由此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执行效果形成乘数作用,使政策支持与青年智慧通过循环叠加实现稳健提升。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问题突出
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总量连年攀升,用人主体对能够在跨学科场景中迅速切换角色并承担创新任务的复合型人才却始终保持较高需求缺口,数字经济和网络科技领域对实践履历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招聘方倾向选择在校期间已完成真实项目试炼并形成可量化成果的求职者,而多数学生仍处于课堂主导的理论训练模式,缺乏可以直接映射岗位要求的实战经历,投身求职赛道时难以匹配职位标准,就业压力随之累积[1]。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校方虽将创新创业模块置入培养方案,但课程仍以概念阐释与案例展示为主导,实践环节缺少持续跟踪与成果评审,校内外资源调度未能形成精细化统筹,教学成效因而折损,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动手能力未被充分激活,面向职业市场所需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自然生成。
(三)创业实践平台资源整合不足
“互联网 +”应用降低了信息搜集与产品迭代的门槛,各类线上孵化器、众创空间与投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格局,平台间资源共享机制却尚未完全建构,技术指导、资本链接与市场开拓呈碎片化分布,项目团队为了外部协同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产业链深度对接水平受限,可持续经营能力因而削弱,就业外溢效应亦难以显现。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策略
(一)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实践能力与就业需求对接
高校在更新教学架构时,可将专业课堂、创新创业实训与行业真实场景按照“项目—任务—成果”链条嵌入同一时空维度,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及中小企业签订长期协作协议,把岗位需求拆分为若干可量化的学习单元并在学期内贯穿,学生由学术导师、企业导师、政府项目督导三方共同评价。在此基础上,校园内的实验室、众创空间、学生社团与企业内部创新工坊之间建立一站式通道,保证技术设备、数据接口、资金支持与专家咨询能够随教学进程同步流转,使青年群体在攻克真实难题的过程中累积可被立即验证的成果,并以此兑现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针对课程同质化与实践流于形式的现状,院系可围绕数字经济运营、智能制造迭代、平台产品线扩展等主题,设计涵盖问题识别、原型开发、用户测试、商业模式迭代与风险评估的全周期学习闭环。每一学习阶段均以线上线下混合授课、跨学科导师小组辅导、校外技术顾问远程诊断等复合方式展开,确保教材知识点在被学生吸收的同时立即进入原型验证或市场调研环节。课程考核不再停留于试卷与答辩,而通过对团队协作效率、技术指标达成度、潜在投资人关注度等综合维度进行量化评价,让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成效在同一坐标系中呈现。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积极性
政策制定部门在设立专项基金时,可将无息代偿贷款、税费额度核减、创业场地租金减免、首单保险补贴等条款依据行业属性与成长阶段进行分层匹配,辅以面向校园群体的公共数据接口与在线“一站式申报”窗口。同时,引导国有及民营企业在人力计划中划拨比例稳定的毕业生储备席位,并对其提供科研助理、产品测试、市场推广等灵活岗位,让新兴项目孵化周期与稳定就业通道之间产生良性循环,进而巩固青年群体对创新创业生态的信心与投入度 [2]。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化指导服务
高校可通过设立“流动导师”机制,把拥有连续创业经验或投资背景的校友、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按学期或季度引入课程体系,配合校内专职教师构建“学术—产业—资本”三维导师矩阵;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以里程碑式评估表为依据,对学生团队的技术栈选型、用户场景验证、商业合规审查、融资文件准备等环节进行周期跟踪,并通过导师联席会议共享案例库与失败教训库,在保持教学一致性的同时体现个性化辅导深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真实商业逻辑下完成从创意到产品再到市场的闭环探索。
结论
依托协同育人与资源整合路径,高校毕业生可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沉淀复合能力,国家层面相配套的资金政策与数字平台亦能转化为创新成果与就业岗位的持续增量,双轮驱动使人才成长、经济腾跃与社会发展形成稳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胡叶帅 .“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J]. 商讯 ,2025,(09):183-185.
[2] 晏雨翰 .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析 [J].公关世界 ,2024,(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