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一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贤会

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 贵州湄潭 564100

1 前言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开展社会责任培养的教育实践备受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生物学学科作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领域,在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垃圾分类与生物降解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将其引入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能通过亲身体验式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高一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性

2.1 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需要新一代公民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中。高一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例如,在城市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青少年积极参与宣传和实践,能够带动家庭和社区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2 学生个人成长

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来看,社会责任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参与垃圾分类生物降解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自己的行动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锻炼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垃圾分类生物降解实验实践过程

3.1 实验准备阶段

知识讲授:在开展实验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系统讲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包括垃圾的四大类别(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方法、分类的意义和目的。同时,深入讲解生物降解的原理,涉及微生物在垃圾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如细菌、真菌等如何将有机物质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实验设计讲解:详细介绍本次垃圾分类生物降解实验的设计方案。准备多个相同规格的实验容器,分别标记为不同垃圾类别,如可回收物中的纸张、塑料,厨余垃圾中的水果皮、剩饭菜,有害垃圾中的废旧电池、过期药品(模拟物),其他垃圾中的砖瓦陶瓷、渣土等。在每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土壤和微生物菌剂,以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促进垃圾的生物降解。向学生说明实验的变量控制,如保持相同的温度、湿度条件,定期观察记录垃圾的降解情况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2 实验实施阶段

垃圾收集与投放: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垃圾收集活动,按照分类标准准确收集不同类型的垃圾,并将其投放至对应的实验容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校园垃圾的产生量和种类分布。

定期观察与记录:学生分组负责不同的实验容器,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周一次)对垃圾的降解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垃圾的外观变化(如颜色、形状、质地的改变)、是否有异味产生、微生物生长情况(如是否有菌丝出现)等。学生将观察结果详细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中,包括日期、观察现象、个人分析与思考等内容。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学生能够亲身见证垃圾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过程,增强对生物降解知识的感性认识。

问题分析与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部分容器中的垃圾降解速度过慢,或者出现异味过大、微生物生长异常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可能的原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员等方式,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对于降解速度慢的问题,学生可能分析出是温度过低或微生物菌剂用量不足,进而调整实验条件,如将容器移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或适当增加微生物菌剂的投放量。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3.3 实验总结阶段

数据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数据进行系统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如计算不同类型垃圾在相同时间内的降解率,绘制降解过程的变化曲线等,以直观呈现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类型垃圾的生物降解特性,如厨余垃圾由于其富含有机物,降解速度相对较快;而塑料等可回收物的生物降解则较为缓慢。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整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论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等部分。在撰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梳理了实验思路,提高了科学写作能力,同时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成果展示与交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通过 PPT 演示、展板展示、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和教师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分享了实验结果,还讲述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个人在实验中的成长与收获。其他小组的同学则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以垃圾分类生物降解实验为实践载体,对高一学生社会责任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该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环境意识、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团队协作与沟通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基于实践的社会责任培养方式,不仅丰富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为高中阶段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一条可行且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菊翠 , 王惠君 , 符淑乾 , 等 . 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探析 [J]. 科学咨询 ,2025(3):261-264.

[2] 肖安庆 , 林士雯 .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垃圾分类意识 [J]. 中学生物学 ,2020,36(8):75-76.

[3] 蔡 奕 . 基 于 垃 圾 分 类 的 高 中 生 物 教 学 思 考 [J]. 科 学 与 信 息化 ,2020(28):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