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羊快疫高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吴坚

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措勤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 859300

摘要:在高原养羊业领域,羊快疫宛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产业发展。本文深度钻研羊快疫在高原的流行态势,剖析病原于高原环境的独特存活、传播特性,揭示受气候影响的发病季节规律,以及养殖模式与羊只易感性的关联。进而从优化免疫流程、强化饲养管理、完善疫情监测等维度,构建综合防治体系,为高原养羊业抵御羊快疫侵袭筑牢防线,推动产业稳健前行。​

关键词:羊快疫;高原;流行特点;综合防治​

引言

高原地区广袤的牧场孕育了蓬勃的养羊业,然而羊快疫的肆虐给养殖户带来沉重打击。其发病迅猛,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羊只死亡,致死率居高不下。高原特殊的地理地貌、多变的气候条件,如同为羊快疫的流行营造了独特 “温床”,使其流行规律迥异于平原地区。​

一、羊快疫在高原地区的流行特点分析​

1.1 病原在高原环境下的存活与传播特性​

羊快疫病原为腐败梭菌,在高原低温、低氧且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下,展现出特殊存活与传播特性。低温虽抑制其繁殖速度,但能延长芽孢存活时间,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之久。强紫外线虽有一定杀菌作用,但因高原牧场广阔,羊只活动范围大,难以全面消杀病原。传播途径上,除常见消化道感染,高原多风,芽孢易随风飘散,增加了呼吸道感染风险。羊群转场时,若途经污染区域,易将病原携带至新牧场,造成疫情扩散。​

1.2 受高原气候影响的发病季节性特征​

高原气候四季分明且温差大,羊快疫发病呈现显著季节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中休眠芽孢复苏,此时羊只经过冬季,体质较弱,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发病。夏季雨水增多,湿度增大,为腐败梭菌滋生创造条件,尤其是低洼潮湿牧场,发病几率更高。秋季气候干燥,羊只采食茂盛牧草,体质增强,发病率相对降低。冬季寒冷,羊只聚集保暖,若羊舍通风不良,一旦有羊感染,易在羊群中快速传播。​

1.3 高原养殖模式与羊只易感性关联​

高原传统养殖多为放牧模式,羊群长期暴露在野外,接触病原机会增多。放牧区域若存在病死羊未妥善处理,病原易污染水源、牧草,羊只采食后感染风险大增。同时,高原地区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羊只品种单一,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导致羊只遗传缺陷多,免疫力低下,对羊快疫易感性高。此外,因交通不便,疫苗接种、疫病监测等防控措施难以及时、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剧羊只感染风险。

二、羊快疫的综合防治措施构建​

2.1 优化免疫程序,提升羊只免疫力​

在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时,可借助专业兽医团队与科研机构,对不同高原区域羊只的生长数据、疫病发病史进行详细分析。例如,针对海拔较高、气候更为恶劣区域的羊只,适当提前首免时间至羔羊出生后 20 天左右,因为这类地区羊只更早面临疫病威胁。在疫苗选择上,除了关注疫苗质量,还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疫苗效果,确保所选疫苗对本地流行的腐败梭菌菌株有高度针对性。免疫接种前,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如便携式血液分析仪,精准评估羊只的健康状态,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判断羊只是否处于应激或患病状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时,构建抗体水平数据库,运用数据分析模型,依据抗体消长曲线,精准预测下次免疫时间,确保羊只免疫力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有效抵御羊快疫侵袭。​

2.2 强化饲养管理,改善羊只生存环境​

搭建羊舍时,参考现代化养殖标准,选用环保、耐用且保暖性强的建筑材料,如新型保温彩钢板,降低冬季羊舍热量散失。在羊舍内部设计上,合理规划休息区、采食区与活动区,安装自动饮水设备与通风控制系统,确保羊舍始终保持干燥、卫生。规划放牧区域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精准绘制牧场地图,标记出低洼潮湿、曾发生疫情等污染严重区域,设置电子围栏,阻止羊群进入。饲料搭配方面,与专业饲料企业合作,根据不同季节高原牧草生长特点,研发适配的全价饲料,如春季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青贮饲料比例,满足羊只营养需求。驱虫工作中,选用高效、低毒驱虫药,采用精准驱虫技术,依据羊只体重、年龄确定用药剂量,减少药物残留与对羊只的伤害,全方位改善羊只生存环境,增强羊只体质。​

2.3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防控疫情​

建立疫情监测网络时,在高原各个交通要道、大型牧场、养殖集中区域设立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配备专业采样人员与先进检测设备,如便携式 PCR 检测仪,可在现场快速检测羊只样本中的病原。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监测点数据,通过疫情分析软件,实时绘制疫情传播态势图,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与周边地区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召开疫情防控联席会议,交流防控经验与疫情信息。一旦疫情发生,迅速调配应急物资,如防疫服、消毒药品、疫苗等至疫区。对病死羊只采用环保型无害化处理设备,如高温焚烧炉、生物降解设备,避免污染环境。

三、羊快疫防治前景展望与挑战应对​

3.1 新技术在羊快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科研机构与高校加大研究投入,建立羊只基因库,深入研究羊只抗羊快疫相关基因。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如 CRISPR - Cas9 技术,对羊只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培育出具有稳定抗羊快疫基因的种羊,逐步推广至整个高原养羊业。新型疫苗研发进程中,政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企业与科研团队合作,加速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临床试验与审批流程。远程监测技术应用时,为每只羊只佩戴智能项圈,集成体温、心率、运动轨迹等多种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至养殖管理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据,提前 7 - 10 天预警羊只可能感染疫病风险,为养殖户争取防控时间,实现羊快疫精准防治。​

3.2 防治过程中面临的经济与环境挑战​

经济层面,政府除直接资金投入外,还可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羊快疫防治的企业减免相关税费,降低疫苗、监测设备等成本。引导金融机构为养殖户提供低息贷款,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在环境挑战应对上,研发环保型消毒药品,如生物酶消毒剂,减少化学消毒剂对土壤、水源污染。对病死羊只无害化处理,探索资源化利用途径,如将病死羊只加工为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同时,评估防治措施对养殖成本影响,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平衡防治成本与养殖利润,保障养殖户积极性。

3.3 多方协作提升羊快疫防治成效策略​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防治基金,补贴养殖户疫苗费用、无害化处理费用。科研机构加强与养殖场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防治技术水平。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养殖户培训、经验交流,规范养殖行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形成政府、科研、企业、养殖户多方联动,共同应对羊快疫挑战,提升防治成效。​

四、结论

羊快疫在高原地区的流行对养羊业危害巨大,但通过深入研究其流行特点,实施免疫优化、饲养管理强化、疫情监测完善等综合防治措施,并积极应对新技术应用挑战,加强多方协作,能够有效降低羊快疫发病率与危害程度。未来,持续关注疫病动态,不断创新防治技术,完善防治体系,定能为高原养羊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繁荣。​

参考文献

[1]聂龙祁,尹山红,赵年寿.高原有机肉羊梭菌病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案[J].畜禽业,2023,34(07):80-82.

[2]辛有昌.高原型藏羊快疫类疾病调查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1):101-102.

[3]尕藏当周.高原型藏羊快疫类疾病调查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