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支持、解读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姚红丽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西关幼儿园 745300
引言
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延伸,以班级为单位,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求和发展特点生成课程内容,是落实“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园的班本课程仍存在“教师预设为主、儿童参与不足”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儿童的真实需求脱节。因此,从儿童视角重构班本课程的实施逻辑,通过“追寻、支持、解读”的循环互动,让课程真正源于儿童、服务儿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1.1 课程起点“成人化”,忽视儿童真实兴趣
部分教师在设计班本课程时,往往从自身经验或教材内容出发,预设课程主题(如“秋天的丰收”“新年的习俗”),忽视儿童的真实兴趣。例如,教师认为中班幼儿应该学习“动物的冬眠”,便围绕该主题设计系列活动,但儿童实际更关注户外的蚂蚁搬家,导致课程实施中幼儿参与度低、被动应付。
1.2 课程过程“控制化”,缺乏对儿童探究的支持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常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控制活动的流程与结果。当儿童的探究偏离预设轨道时,教师往往会加以干预,引导其回归“正确路径”。例如,在“种植蔬菜”课程中,幼儿对泥土中的蚯蚓产生浓厚兴趣,反复用手挖掘观察,教师却以“弄脏衣服”“偏离主题”为由制止,错失了基于儿童兴趣生成“昆虫与土壤”子课程的机会。这种过度控制导致课程缺乏生成性,儿童的自主性和探究欲被压制。
1.3 课程解读“表面化”,误读儿童的行为与表达
儿童的语言、动作、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但部分教师对这些表达的解读停留在表面,未能理解其背后的思维逻辑。例如,在“画春天”活动中,一名幼儿画了黑色的草地,教师简单评价“颜色用错了”,却未意识到幼儿想表达“春天的草地刚发芽,还是深色的泥土”。这种表面化解读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需求,课程调整缺乏针对性。
2、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追寻、支持、解读
2.1 追寻:以儿童兴趣为起点,捕捉课程生长点
2.1.1 建立“三维观察”机制,发现真实兴趣
教师通过日常观察、游戏记录、对话倾听三个维度,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在日常观察中,记录幼儿反复出现的行为(如持续一周观察蜗牛爬行);在游戏记录中,分析幼儿的游戏主题(如搭建“恐龙博物馆”);在对话倾听中,关注幼儿的提问(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
2.1.2 采用“问题树”梳理,聚焦探究核心
对捕捉到的兴趣点,教师与幼儿共同绘制“问题树”:树干为核心主题,树枝为子问题,树叶为幼儿想知道的内容。例如,在“幼儿园的树”主题中,幼儿提出“树有年龄吗?”“树皮为什么不一样?”“树叶掉了会死吗?”等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分类整理,形成“树的生长”“树的结构”“树与环境”三个探究分支,确保课程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困惑。
2.2 支持:以儿童自主为核心,搭建探究支架
2.2.1 创设“低结构”环境,提供多元材料
环境是“第三位教师”,教师应创设开放、可变的环境,提供低结构材料(如自然物、废旧物品、工具类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例如,在“水的游戏”课程中,教师在科学区提供水盆、滴管、海绵、塑料瓶等材料,不预设玩法,幼儿通过“滴水成画”“海绵吸水比赛”“瓶底扎孔喷水”等自主探索,发现水的流动性、渗透性等特性,教师仅在幼儿需要时提供辅助(如“怎样让水流得更远?”的启发提问)。
2.2.2 构建“生活化”资源网络,拓展探究空间
将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链接家庭、社区资源。例如,在“家乡的小吃”课程中,教师邀请家长进课堂演示“制作米糕”,组织幼儿参观菜市场观察食材,采访路边小吃摊主,让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用看、闻、做、说等多种方式学习,避免课程沦为“纸上谈兵”。
2.3 解读:以儿童表达为依据,动态调整课程
2.3.1 建立“儿童表达档案袋”,多维度记录
档案袋收录幼儿的语言、作品、行为影像,并标注记录时间与场景。例如,小班“小花成长记”课程中,档案袋包含幼儿的观察日记、花朵绘画、浇水时的对话视频,为解读提供完整素材。
2.3.2 运用“行为解读三角模型”,深层理解
通过“行为表现—可能意图—发展需求”三角模型解读儿童表达:先描述行为(如幼儿反复将积木排成直线),再推测意图,最后分析需求。
3、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展望
3.1 教师角色的重构:从“设计者”到“陪伴者”
实施儿童视角的班本课程,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心态,成为儿童探究的陪伴者:在追寻阶段是“观察者”,在支持阶段是“支持者”,在解读阶段是“研究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多元的解读能力和灵活的课程调整能力,幼儿园应通过“案例研讨”“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2 家园协同的困境与突破
部分家长对“儿童主导”的课程存在误解,认为“孩子瞎玩学不到知识”。幼儿园可通过“课程开放日”“儿童成长故事分享会”等方式,让家长看到幼儿在探究中的学习,认同课程价值;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其核心是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与经验。通过“追寻兴趣—支持探究—解读表达”的循环实施,课程不再是预设的“剧本”,而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创作的“成长故事”。这一过程虽面临教师素养、家长认知等挑战,但只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班本课程就能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载体,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中探索、发现、成长。
参考文献:
[1] 家园和社区合力下回归生活教育的本质 [J]. 孙刚成 ; 李卉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04)
[2] 打造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实施 [J]. 王蜀 . 今日教育( 幼教金刊 ),2022(06)
[3] 学前儿童家庭实施自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J]. 马丽娜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