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典古诗词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
孙丽娜
吉林师范大学幼儿园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前言:
中华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和人文精神,对儿童进行语言启蒙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语言发展和美术意识的背景下,将古典诗词有机地、恰如其分地融入幼儿园教学中,也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
1. 古诗词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定偏离幼儿发展规律
在当前幼儿园古诗词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若干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等问题,此类设定通常未能良好契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发展规律。而部分幼儿园把古诗教学片面等同于识记式语言学习模式,其过度聚焦记忆的数量与精准度,却忽视了幼儿以感知、模仿以及嬉戏为主要方式的特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常将重心置于语言知识与词汇的记忆层面,因此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语感、情感体验及审美感知,长期如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与参与度始终交叉,导致教学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与理解意愿被大幅度削弱,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1]。
1.2 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学的关键构成,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应依托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实施重点。但在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存在着碎片化与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难以搭建起具有系统性的教学架构。其教学内容主要依照教师个人喜好或者活动主题临时确定,而缺少课程框架与纵向递进规划,致使诗词作品的选取过程中常常出现内容跳跃或者主题分散等问题,致使其在内容的连贯性与层次性方面有所缺失 [2]。
2. 经典古诗词融入幼儿园教育实施策略
2.1 明确目标导向
在将古典古诗词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否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同时也决定了传统文化价值能否充分发挥。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现状和心理特征分析不难发现,古诗词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识记到背诵再到考核教学方式的束缚,而应建立以语言启蒙、审美熏陶与情感滋养为核心的三维目标体系,以此促进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保证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同步实现。以语言启蒙为核心出发点,强调诗歌可始终作为一种天然的语言输入来源。而古诗词具有节奏感强与音韵流畅等基本特征,其已成为培养儿童语感的基本条件。而将美育作为课程目标中重要环节加强儿童对语言美和意境美的感悟。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幼儿通过绘画、拼贴、表演等不同的艺术方式来表现诗歌中的景物,例如《春晓》中的鸟儿到处都能听到,《池上》中的小白船指导下的剪纸等,使孩子们在艺术表现中领悟诗意,领悟韵味。不仅应将美学目标设置在语言文本中,还应将其扩展到感性体验和情景创设层面,从而达到诗歌意境和儿童审美认识的深层互动。在构建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制定分阶段的分级目标,使目标指导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对于 3-4 岁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教学工作应主要注重对语音的知觉和对语言的模仿;而对于 4-5 岁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幼儿建立起最初的形象和情绪联系;5-6 岁的幼儿已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目标进行系统分层,以保证教学活动与开发任务的匹配度,进而进一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2.2 优化内容体系
在将古典古诗词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中,是否科学地选择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幼儿的接受程度。考虑到幼儿的阶段性特征,即运动、感觉和情境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载体,同时应打破传统的听 - 背诵方式的限制,积极建构一种操作性强、感性强的教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把游戏与情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趣味、加深诗意表达和文化渗透的深度。情景演绎是诗歌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通过运用动作、道具和环境来营造情景,引导幼儿走进诗的世界,达到语言和感情的双重共振。在进行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诗词中的情境,创设荷塘采莲的游戏情景,利用垫子来模拟河流,用布料做荷叶,让孩子去采莲,在情景再现中体验小孩撑篙的人生情景。通过肢体运动的参与和角色的带入,儿童不仅可以了解诗歌的含义,而且可以体会到诗歌中所包含的人生情趣和自然之美,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美学水准。韵律咏唱是古诗教学中与音律韵律有机融合的一种重要途径。古诗的语言有很强的节奏感,适合用音乐律动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和表达。推动诗词教育在学前阶段的生活化表达、艺术化呈现与深层次浸润,实现传统文化与儿童主体发展之间的有机契合。
2.3 丰富现有教学形式
在古诗词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和适切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考虑到幼儿以感觉参与为基础,以体验过程为主线,以游戏方式为途径的学习规律,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学方式,将诗歌的内容灵活地转换成幼儿可以操作、感知和表达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美感,加强传统文化在实际中的表现力。诗歌诵读对提高儿童的节奏感和语言识别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古典诗词独特的音系结构,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来引导儿童进行有节奏的阅读。结合古琴与大鼓等简单的乐器,对《咏鹅》与《春晓》等诗歌进行从句吟诵,通过重复和节奏来培养孩子的语感,让他们在美妙的旋律中自然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避免朗诵式的固定形式,根据诗歌的意境,设计出一种富有变化的且跳跃的旋律,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意象编排方式为幼儿开启了一种非言语的诗歌表达途径,通过各种美术素材,如水彩、蜡笔、拼贴、黏土等,指导儿童使用图形来表达诗歌中的形象,这既可以把词汇记忆变成形象,也可以提高儿童对意境结构的认识水平。在教学《小池》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描述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水和荷叶,利用线和颜色的搭配,让孩子们了解到时间和季节的变迁。形象创编不仅重视诗歌的再现,而且为培养儿童的美感和想象能力提供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持续推动课程和活动设计向更为科学化与本地化的方向发展,借此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构建更为有效的家园共育机制,促进古诗词教学由单一的课堂活动向与生活相融合的教学发展。并且应大力推广理论研究和实际体验的双向互动,构建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早期教育系统,使其在新时期的幼儿园教育中能起到更为良好的教学作用,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1 ]杨雄玲 . 从文化初乳抓起— —诗词融入幼儿教育的思考 [ J ] .对联 ,2025,(06):37-38.
[ 2 ]朱 晶 晶 . 多 媒 体 在 幼 儿 古 诗 词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 J ] .甘 肃 教育 ,2024,(19):69-72.
作者简介:
孙丽娜(1981.12.9——),女,汉族,籍贯:吉林松原,职称: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