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张凝 戴宇杰 盛翠菊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8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为研究对象,探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通过分析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现状,揭示其面临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传播方式单一及普及度低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从资源整合、产业赋能、数字化转型和多元参与四个维度提出创新路径,为革命老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对推动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与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价值。
关键词:红色资源;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1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概述
1.1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主要由实物类的“红色遗址”和非实物类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学、红歌等组成,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红色遗址”的界定,本文参照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的《江苏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有的也称旧址、旧居、故居、史迹、遗存、胜迹等等。它们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等;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以及能够反映革命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等等。”
学界对于“红色故事”的内涵界定众说纷纭。王岩、赵爱霞认为“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争取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蕴含着革命精神,昭示着时代价值,激励着革命传人,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妍认为“红色故事是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历史的真实反映,是无数革命先辈崇高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发扬红色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对于“红色故事”的内涵界定本研究采用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
1.2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承载着独特的红色基因与历史记忆。江苏省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发挥关键作用,形成了以淮海战役纪念馆群、茅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为代表的物质遗存,以及新四军精神、王杰精神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做出重要指示,2021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文件,重点支持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2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振兴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邳州市八路镇、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睢宁县邱集镇等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振兴发展,帮扶乡村振兴,提升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群众生活品质,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
革命老区的特殊性体现为“双重遗产”属性。一方面,作为红色政权的孕育地,其历史遗址、文献档案等物质资源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具象化载体;另一方面,老区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已成为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核心纽带。
1.3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要义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构建了“五维协同”的发展框架。江苏省在此基础上深化实践,通过《关于支持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振兴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措施》等地方性政策,将乡村振兴细化为“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转型、特色产业培育”三大行动,形成“文化—生态—经济”的复合振兴模式。政策工具上,中央财政2023年安排1650亿元衔接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升级,而江苏则创新设立“红旅融合专项债”,定向支持革命老区文旅项目开发。
乡村振兴的实践突破依赖于“双重赋能”机制。一方面,制度赋能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资源要素,2021年农业农村部出台文件《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农业+文旅+康养”业态融合;另一方面,技术赋能依托数字乡村建设重构生产链条,江苏省率先在29个革命老区试点“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系统,使特色农产品溢价率提升18.3%。
2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2.1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江苏省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和发扬的重要区域,是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之一,红色文化基底深厚。本文研究的江苏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均有着非常丰富的实物类和非实物类红色资源。例如,丹阳市延陵镇的中共苏南特委旧址、连云港赣榆区黑林镇的刘少奇旧居、如皋市江安镇的如泰工农红军建军遗址、泰兴市黄桥镇的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等实物类红色遗址;泰兴市黄桥镇的“黄桥起义”、邳州市八路镇的“小萝卜头”宋振中、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的《保卫郭村》、泰兴市黄桥镇的《黄桥烧饼歌》等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和红歌。
然而,现仍存在红色资源位置较为分散、各地的红色资源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红色文化交流较少等问题,且部分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更多还是停留在“观物”阶段,大多与红色文化旅游、学习和领悟革命精神、推广农副产品等工作脱轨,缺乏资源集中整合与有机结合,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难以很好发挥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教化作用。
2.2辐射经济能力有限
红色资源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等的发展可以在促进红色文化历史的传播同时推动老区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江苏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的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仍多以保护性开发和被动式宣传为主。在开发形式上,处于就地建立纪念馆、设置教育基地等初级阶段,以图片、实物的简单陈列和静态参观为主,讲解多是对挖掘的红色故事、文化的简单解读,缺少游客与红色文化的深层次互动。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整体策划统筹的缺失,导致未能形成“红绿古”三者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融合,难以自我造血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在宣传上,革命老区多处于被动地位,往往是特定节日的被宣传对象,缺少自我宣传和推广的自主能动意识,较低的知名度难以吸引广大游客的旅游和消费,从而导致当地乡镇居民的就业率较低、收入较少、当地经济发展较慢等一系列问题。
江苏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卫生间、停车场、网络等不够完善,且各景点位置分散、距离较远,难以为游客参观提供较好的参观感受,使得许多游客表示“不会再来”,无法实现长久良性的发展。此外,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开发保护更多重视其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缺乏在经济效益上的规划发展,使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辐射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受到限制。
2.3传播推介方式单一
红色资源的传播效能作为价值转化的重要枢纽,其推介方式的单一化倾向已构成制约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显性瓶颈。这一困境的生成既源于传统传播路径依赖,亦与数字时代受众需求的结构性变迁密切相关。
当前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传播仍以“展板+讲解+图册”的传播方式为主,据江苏省文旅厅抽样调查显示,29个老区乡镇中83.6%的红色场馆未配备智能导览系统,导致Z世代游客体验满意度远低于传统游客群体。这种介质选择与数字原住民群体的认知偏好形成显著错位,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现象。尽管《关于实施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数字化工程的意见》提出建设“云上红色记忆馆”,但实践层面仍存在虚拟展厅同质化、交互设计浅层化等问题。
同时,尽管VR等技术工具已逐步介入红色传播领域,但其应用多停留于视觉奇观营造层面,未能实现“技术—内容—情感”的深度耦合。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实践表明,单纯增加VR战场体验设备仅可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极少时间,而结合AI情感计算的个性化叙事方案可使教育效果提升63%。这种技术应用的“工具理性”偏向,实质暴露出传播主体对红色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认知局限,与《江苏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的“具身传播”目标形成实践落差。
2.4红色资源普及度低
红色资源普及率低是制约革命老区振兴的核心矛盾之一,其本质映射出资源转化链条中“供给—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普遍呈现“碎片化分布”与“孤岛化运营”特征,导致文化辐射效能受限。江苏省29个革命老区中,仅38%的红色遗址被纳入省级文旅线路规划,54%的乡镇尚未建立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空间可达性分析显示,距离县城20公里以上的红色遗址年均访客量不足核心区遗址的15%,而交通配套水平仅达到国家3A景区标准的23%。这种“空间排斥”现象与《关于支持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全域红色资源联动开发”的政策目标形成实践矛盾,暴露出基层治理中“重单体保护、轻系统整合”的路径依赖。
红色资源的代际传承面临“认知脱域”危机,其文化资本转化效率呈现边际递减趋势。针对苏北革命老区Z世代的专项调查表明,仅12.7%的青少年能准确识别本地3处以上红色遗址,而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红色文化的比例高达79.3%,但算法推送的内容同质化率超过65%。这种“高触达、低认同”的传播困境,反映出传统宣传教育模式与数字认知图式间的结构性错位。
3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3.1整合红色资源,深挖红色内涵
由于江苏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红色资源位置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整合红色资源,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互补打破空间限制。
这些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要互通有无,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较快地区带动和帮扶发展较慢地区。一是通过互补性产品开发构建“革命故事链”。例如将分散在邳州市八路镇、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等地的小萝卜头、郭村保卫战等红色故事改编为连续剧本,打造“红色故事接力游”,实现红色故事的时代化发展。二是建立人才流通机制。加强优秀讲解员定期跨镇轮岗交流,同步实施"一镇一策"帮扶计划,例如邳州市八路镇红色讲解员团队可以前往灌云县南岗镇交流和分享经验,发挥带动作用。此外,要以地方著名红色遗址或故事为“点”展开宣传,逐步覆盖到老区的其他红色资源“线”,再整合为完整的革命老区宣传“面”。
红色资源的整合需要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的支撑。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红色底蕴挖掘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为社会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红色底蕴中所包含的坚定理想信念、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取这些精神元素,能够将分散在各个老区的精神力量汇聚起来,这种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当代社会发挥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让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不再只停留在表面的观赏,通过红色底蕴的提取,丰富红色文化,推动红色资源具象化传播与传承,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3.2赋能产业发展,唤新老区活力
产业振兴是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要实现产业振兴,就要积极探索和发展“红色+”产业模式,开展“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红色+农业+电商”等新业态,延长红色资源产链条,助力村民收入增加、乡镇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促进红色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因此,在加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修缮的基础上,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红色资源,将其作为核心驱动力,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亮点村镇和精品旅游线路,实现道路畅达、服务全面、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体验深刻的红色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动红色资源与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结合。在农业领域,要独立打造特色乡土品牌,开发特色农产品,发展有机农业示范区,结合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农耕体验+红色研学”活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红色文创食品,并在线下销售的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卖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用红色故事赋予其新的活力,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三是加快“红绿古”三色产业协同发展。三色即“红色”、“绿色”、“古色”,三色产业协同发展就是推动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增强产业间横向渗透,打造极具红色文化底蕴的新业态新模式,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为老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实现数字转化,推介老区机遇
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红色资源转化与机遇推介,本质上是文化资本再生产与空间价值重构的双向耦合过程。
江苏省革命老区应构建“数字基建—内容创新—精准触达”的全链式转型框架,系统性破解资源孤岛化与传播低效化困境。在技术维度上,依托三维建模、区块链存证与元宇宙场景开发,实现革命遗址的毫米级数字化复刻与沉浸式叙事重构,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VR战场重演使青少年参与度提升58%,连云港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方言AI解说系统生成72种个性化叙事版本,推动红色文化从物理空间向虚拟镜像的“双轨共生”跃迁。同步部署的GIS监测平台与“红旅云脑”决策系统,通过实时客流热力分析与机器学习风险预警,形成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机制,2023年成功拦截6起过度商业化开发项目。
在传播维度上,以Z世代认知图式为切入点,通过轻量化IP矩阵、UGC创作生态及长三角红色文旅数据中台,重构“用户生产—算法分发—圈层裂变”的传播链,实现89%的精准触达率。数字营销网络催生的“红色直播经济”与“云招商”模式,使阜宁县农产品销售额年增320%、宿迁虚拟展厅引资4.7亿元,印证“流量—销量—增量”的转化逻辑。这一实践范式得到《江苏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1.2亿元专项基金支持,并通过“红色数字资源分级开放标准”防控数据伦理风险,其创新效能已在浙江“红色资源一张图”、江西井冈山元宇宙教育基地等跨域实践中得到验证,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数字解法”。
3.4多元主体参与,“四走”助力普及
协同多元主体,将校园、城镇乡村、革命老区、融媒载体交互合力,实现普及率的有效提升。
推进红色资源“走”进校园,依托红色遗址,红色文学作品,培育爱国精神,实现铸魂育人。其一,把改编、收录形成的资源集作为特色校本课程“红色文学模块”的参考材料,实现思政育人;其二,将党日活动、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相结合,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党员的教学科研注入信仰力量和精神动力;其三,定期组织中小学参观红色遗址,开展中小学红色资源宣讲,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推进红色资源“走”入城镇乡村,厚植家国情怀,开展“用活红色资源,促进共同富裕”活动,进行红色资源整合调查研究,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红色资源传播,厚植家国情怀。
推进红色资源“走”出革命老区,定期开展红色资源出老区系列活动,采用红色资源宣讲、红色文学作品朗诵红色遗址宣传等形式,紧扣“学党史、悟思想”主题,在活动中重温党史,讴歌英雄人物,抒发爱国情怀,丰富老区文化生活,助力老区振兴。
推进红色资源“走”深融媒载体,精心设计故事脚本,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短视频。后续再进行整合、创作更多相关的红色资源视频,利用电台、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借助融媒载体,两微一端,提升江苏红色资源的知名度,让红色资源插上声光电的翅膀,从纸上到指尖,跨越时空,实时共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学校、机关和各行各业,借助融媒载体,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神塑造。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江苏省革命遗址通览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01:42.
2.邹芳莲.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以兴国县长冈村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4):1-8.
3.吴婕.新时代激发红色资源活力的路径选择[J].实事求是,2024,(01):64-71.
4.王茜.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实现路径[J].现代农机,2024,(02):60-62.
5.刘香玲,何平荣.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广西农学报,2024,39(04):77-83.DOI:10.20160/j.cnki.ISSN1003-4374.2024.04.011.
6.王浩.延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J].村委主任,2024,(16):139-141.
7.王岩,赵爱霞.讲好“红色故事”应遵循的五重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179-185.
8.崔妍.新时代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132-13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注: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称《用活红色资源 促进共同富裕——江苏 29 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红色资源整合研究》,项目编号:xcx2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