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学习评价设计

作者

师亚萍

广东科技学院

一、现状分析

目前数字化转型正推动社会全面变革,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正在发生。特别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的大范围启动,极大的推动了“互联网+ 教育”的数字化进程。由于网上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弥补了线下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逐渐开始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评价模式的改变。目前,在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强大功能的支持下,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使可具操作性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推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的发展,并已开始应用于教学实践。

收集近几年中国知网关于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的文章,发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但我们发现大多关注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如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上,对教学中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类反馈数据的处理还只是停留在计算加权平均分水平。最终评价的反馈形式仍然还是一个分数。

具体的说,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对终结性评价的关注仍多于过程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缺少阶段性的教学反馈信息,无法精准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总结性评价只是在原有线下几个考核项目中增加了一些线上考核项目,最终仍以这些项目的加权平均分作为总结性评价结果,评价形式单一。

3. 过程性评价只是起到教学的监管作用,没有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形成师生间的信息及时反馈,没有发挥出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以及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 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缺乏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5. 评价的目的更多进行的是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而缺乏个体的纵向发展比较;6. 评价的结果还是以量化的数据为主,缺少对学生描述性的质性评价;7. 评价的主体多为教师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之间的互评。

二、混合式教学全过程学习评价的设计理念

遵循“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学习”的理念,“以学为中心”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SPOC“翻转课堂”,采用“3+3”模式,即时间:课前 + 课中 + 课后、空间:线上资源空间(泛雅平台) )+ 线下物理空间(智慧教室)+ 线上交互空间(移动端),跟踪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时实的对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将获得的信息再迅速、及时的进行教学反馈与改进,然后运用 Web 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各类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最终形成多维度、多形式、全方位评价结果。

三、混合式教学全过程学习评价的框架体系设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前、课中、课后三段递进的阶梯式的教学路径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测评等多种要素,根据教学不同时段的学习特点和逻辑递进关系建立全面的有效的阶段式课程评价体系,使教学过程形成循环促进、螺旋提升的良性教学组织形式。

四、混合式教学全过程学习评价设计方案

总结性评价是指课程结束时,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判课程目标完成情况而做出的结论性评价。是对学生在一门课程学习中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素质与情感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等各个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全方位评判。因此总结性评价应从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全方面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借助教学平台会产生大量线上学习数据,加上线下评分方法,汇集成了学生学习的数据库。依据评价的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数据库中筛选所需数据,进行二次分类加工统计,形成评价的原始依据。

1. 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

学业成绩是课程评价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业总成绩 = 平时成绩(40%)+ 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等常规学习活动。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业总成绩则由过程性考核成绩(45%)+ 期末考核成绩(45%)+学科竞赛成绩(10%)构成,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线下” + “课前、课中、课后”所有教学环节的学习活动,期末考核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建模论文、大作业等,学科竞赛成绩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与课程相关的比赛,如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大赛等,并依据各评价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设置指标权重。

将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学科竞赛成绩以及学业总成绩的统计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与班级平均值进行比较。

将上述统计数据做成直方图,进行可视化处理。

2. 综合素质的总结性评价

课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考查教学过程在这四个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将四个教学目标再细化为知识技能、自主学习、应用创新、表达协作、情感态度、品德素养六个具体目标,分别以这六个教学目标为一级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应的教学活动观测点,并对各观测点

设置权重。

将六个维度的学生个人统计值与班级平均值做成网状图,反馈给学生,学生可直观清晰地看到哪些方面做的较好,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3. 学业成绩动态变化趋势的总结性评价

课程结束时,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业成绩进行个体纵向变化比较,通过绘制折线图直观地反映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动态变化趋势,哪些章节掌握的较好,哪些章节还比较薄弱。同时与班级整体变化进行横向比较,找差距。

4. 总结性评语

综合以上各个阶段的统计数据结果,使用人工智能方法,在知识、技能、协作、表达、创新、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予以简短的文字点评,写出评语。

参考文献:

[1] 马东堂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课堂思政评价体系研究 [J].高教学刊 2023.3.4.

[2] 张晓云 .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优化对策 [J] 中国成人教育 2021.10.30.

[3] 靖彩玲 .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反馈机制研究 [J] 科技资讯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