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的实践研究
郭倩
黑龙江省鸡西密山市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新技术”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如何融入劳动元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整合,以期全面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化学;劳动元素;实践研究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新高考和新技术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为例,探讨在“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的实践策略。
一、“三新”背景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
(一)新课程改革提出化学教学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劳动元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物质分类实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二)新高考促使化学教学方式转变
新高考减少了选择题的比重,增加了实验探究题和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1]。例如,在第三章金属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新技术为化学教学创新提供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微视频、AR/VR等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二章海水中的钠和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海水提取氯化钠的实验,感受化学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趣味性不足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等理论知识,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活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补充有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不少化学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得到培养。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校企合作不足,实践锻炼机会少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局限在课堂内,缺乏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很少与化工企业开展合作,学生缺乏参观工厂、了解生产工艺的机会,对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创新能力提升有限。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渠道,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突出化学生活应用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补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案例和实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应用性。比如在讲授海水中钠和氯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海水淡化、海盐生产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结晶装置,通过亲自操作实验探究海盐的提取原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
此外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如指示剂变色实验、水垢清除实验等,在课堂上演示或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能让原本枯燥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学习化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内容设计,增加应用实践元素,突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化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比如在讲授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金属材料生产车间,亲眼见识金属的加工制造流程,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应用。参观后再回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参观体验和收获。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探究某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性。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适时指导,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教学手段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思考的空间。学生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逐步提升。
(三)加强校企合作,拓展课外实践渠道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拓宽学生视野,学校应积极与化工、制药等行业的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和实践,树立化学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假期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深入一线车间,参与生产实习。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学生对化学相关行业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个人职业规划能力也得到培养。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新技术”的“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劳动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实践,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中化学教学只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年金.“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22):137-139.
[2]叶发兵,鲁伟,刘海英,周林楠.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探索——以“探究不同采收期对蕲艾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5):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