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
张笑薇
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已成为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资源数字化能将文化资源生动、便捷地呈现给公众,提升文化资源影响力。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当前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仍面临诸多困难。鉴于此,研究高校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有助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高校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多学科融合平台建设不足。文化、旅游、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学科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导致平台建设难以形成系统性和综合性 [1]。其次,数字化教学与实践体系交叉能力弱。现有课程多以单一学科为主,缺乏将文化、旅游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2]。最后,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缺乏多样化教学手段。在评估时,侧重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评价[3]。
2 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路径
2.1 多学科融合的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基础建设
平台构建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系统是基础建设中重要一环。平台应建立涵盖图像扫描、三维建模、数据标注等功能模块,实现文化资源采集、数字化处理与存储的基础架构,为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提供坚实数据支撑。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建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平台应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化学者、旅游专家、信息技术工程师、艺术设计师等多领域专业人员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沟通平台,共同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的建设。高校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是多学科融合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基础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校应制定涵盖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展示等环节的统一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以确保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和兼容性,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的协同发展。
2.2 创新培养系统建设
高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设立跨学科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培养掌握数字化技术与智慧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与文化产业企业、旅游机构、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立文化资源数字化实践、智慧旅游项目策划等实践课程和项目,建立创新实验室或工作坊,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空间。
2.3 复合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在课程编排上应以文化资源数字化为核心,开设文化资源学、文化遗产数字化等课程,教授学生图像扫描、三维建模等数字化处理关键技术。高校在教学时应增设智慧旅游概论、旅游信息系统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智慧旅游最新动态,掌握相关技术工具使用,为文旅平台的智能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开设综合实践与创新课程有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应设立文化资源数字化综合实践、智慧旅游项目实训、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4 创新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高校应将实际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旅项目引入课堂。高校应打破学科界限,组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团队,通过跨学科团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虚拟仿真与沉浸式体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高校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构建虚拟文化场景和智慧旅游体验。
2.5 多元化评估体系建立
在多元化评估体系建立中,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导向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激励学生追求高质量成果产出。在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过程中,高校应邀请文化、旅游、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参与学
生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价,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应从知识掌握、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出发,设计详细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分配。
3 平台建设成效
3.1 促进多学科融合的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建设
在相关主体进行平台建设助力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时,要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架构,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文化、旅游、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资源与优势。平台建设应建立多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制定多学科协同创新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促进学科间的沟通与协作。平台建设应推动多学科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各学科开放自身资源,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为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参与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的实际项目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智慧旅游系统的操作技能,进而增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知识与方法,促使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往往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工作。他们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团队关系,从而有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3 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服务升级
平台在发展进程中应通过引入历史文物三维建模、传统技艺影像记录、民俗文化数字档案等优质文化资源数字化项目,不断丰富平台文化内容储备,让用户接触到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平台应着力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功能,对包括智能导览、在线预订、虚拟旅游、个性化推荐等功能的智慧旅游服务进行全面升级,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平台还应注重平台运营与管理效率的提升,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游客行为、平台流量、服务评价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平台的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将更加完善、高效、富有活力,并为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易玲 , 石傲胜 .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价值、成效及路径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45(01):74-84+184.
[2] 朱继凯 . 襄阳智慧旅游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与实施路径 [J]. 西部旅游 ,2025,(01):61-63.
[3] 王玥 .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体验优化策略探讨 [J]. 西部旅游 ,2025,(09):16-18.
作者简介:张笑薇,女,汉,1978.12.12,四川乐山人,硕士,历史与地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中国文化、文博、特展、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