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视域,学科融合,视野拓展
张韵娇
上海市宝山区新家园学校 200442
“双新”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需要以素养发展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探索路径进行教学变革。按照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跨学科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凭借真实情境的语言运用,推动学生对多元文化展开理解并实现知识内化。将英语学习和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相互融合,依靠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来设计“文化剖析”主题任务,提高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文化认同感。借助多模态资源给予支持的跨学科协作学习,英语课堂成为培育文化素养的关键载体,让学生形成开放和包容的全球意识。
一、理论导向:察不足以谋突破,观趋势以促融合
(一)理念引领:政策研究,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英语跨学科学习,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运用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的主体,促使学习过程紧密贴合真实生活情境,回归学生生活,构建融合课堂。
(二)教材剖析:内容整合,思维创新
以教材为立足点是开展跨学科学习和培育文化素养的根基。当前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包含了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但其蕴含于各单元,主题和内容较为分散。此外,学生对于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基于此,教师需要对涵盖文化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深度化的整合。首先,要对教材的文化资源和学科联结点展开深入剖析,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其次,利用内容重组、设计创新等方式寻求突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顺应融合育人的发展态势,从而达成教材内容与多学科文化的协同建设,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多元文化理解的窗口。
(三)现状需求:学情评估,策略优化
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仍然存在现实挑战。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与认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而跨学科元素的融入更加剧了这一差距,导致学生“思维先行、语言滞后”,影响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开展和学科融合育人功能的发挥。而教师对于“跨学科”的理解略显片面,“跨什么、怎么跨、如何跨”等问题探讨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教学容易偏离核心目标。
二、融合路径:以学科为经纬线,以文化为核心轴
语文、地理和美术学科与英语学科在语言、文化、视觉以及思维等多个维度存在较高的互补性。语文着重强调语言的根本,可帮助英语学习回归到语言的本质以及文化的根源;地理侧重于空间和视野,可拓展英语教学的全球背景以及跨文化语境;美术则可以提供直观形象的视觉支撑,让抽象的语言和文化内容得到具体的呈现以及创意的演绎。这三门学科的融合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等多个素养维度,形成了“文—图—艺”三位一体的综合学习途径,推动初中英语文化素养育人目标达成。
(一)语文 + 英语:语言对照,文化共鸣
语文和英语学科都属于语言类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在培养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能力方面存在天然的契合点。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作为支撑,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可借助语篇对照、词汇对译、修辞互鉴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语文学科中的经典文化元素和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素材构成文化映照,激发学生产生“文化共鸣”。借助中英诗歌对照、节日文化比较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以及文化比较意识,培养其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素养。
[ 案例 1]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英语六年级上册第2 单元Family Ties 为例,其单元教学内容可与语文学科相互结合。本单元的大问题为“What makes a family?”,借助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方式,引领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家庭价值观。教师可以挑选鲁迅的《故乡》和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类经典散文,与本单元口语板块语篇内容 Familymembers 及阅读板块语篇内容 Family duties 开展对比阅读。由对比可知,中国文化着重强调“家族”观念,祖父母大多与子女、孙辈一同生活;而西方文化中,孩子成年之后独立生活是较为常见的情况。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双语”对比中感受文化差异,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也可以布置相关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个人家庭的英语短文,以此培养学生跨语言的迁移能力。
(二)地理 + 英语:图文结合,感知世界
地理学科重视空间意识和全球视野的构建,与英语学科在“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方面有一定关联性。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教师可将地理图示、国家地标、气候特征等地理知识融入英语学习情境(即图文结合的多模态语篇学习),提升学生对真实语料的感知和理解。在多模态语篇的剖析中,可以设计“用英语描述国家地理风貌”、开展“环游世界”主题项目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走向世界”,提升语言应用的实践性,培养跨文化理解以及人文情怀。
[ 案例 2]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英语六年级下册第 6 单元 Travelling aroundChina 为例,可结合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旅游景点,并用英语描述各地的文化特色。首先,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用母语探讨他们所熟悉的城市以及旅游景点,比如长城、西湖、桂林山水等。其次,教师引入英文地图,让学生学习怎样用英语表达方向以及交通方式,如“southwest of China, take the plane”等。紧接着,让学生分组完成“旅行规划”项目。学生需要查阅地理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交通、著名景点,并用英语制作一份旅行攻略,内容覆盖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方位和交通工具等。最后,各组学生用英语展示旅行计划,加深对中国地理文化的理解,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美术 + 英语:艺术赋能,表达生动
美术与英语学科融合的核心是多模态学习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借助图像、色彩、动作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系统共同传递信息。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如借助绘本创编、角色造型设计、文化海报制作等活动,丰富了语言学习的感官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了文化意识和审美素养的联动。英语作为表达工具、美术作为创作媒介,两者共同服务于文化内容的演绎与传播,在融合中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以及文化的形象化理解。
[ 案例 3]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英语六年级上册第 4 单元 Sports 为例,本单元项目探究板块为制作一张关于日常运动项目的海报,介绍这项运动的玩法、有趣之处等。在海报制作前,教师可提供一些样例,让学生观察和剖析海报制作需要融合的标题、图片、内容、布局等要素。紧接着,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设计主题海报,运用本单元各板块所学语言和技能描述海报,并通过班级板报和学校橱窗进行成果展示。
美术和英语学科的融合项目适合在不同教育场景中灵活调整使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地融合语言输出和艺术输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审美,建立跨学科思维。
三、策略实施:多维推进促提升,多措并举育素养
跨学科学习不只是理论倡导,更需要具体教学策略来落实学习效益。通过借助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构建真实语境,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教材内容再构、流程优化,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学习进程里提升文化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以实际项目为核心、以具体任务为推进手段的学习模式,强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项目情境,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任务,以实践为导向促进知识理解、技能培养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
项目引领指以综合性、实践性的项目为主线,围绕项目目标组织学习内容,强调成果导向和跨学科融合;任务驱动指将项目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形式,通过完成任务逐步达成项目目标,强调过程管理和成果产出。项目引领是任务驱动的导向依据,提供学生学习目标和意义;任务驱动是项目引领的实施手段,提供学生具体路径和方法。
1. 构建真实语境,指向交际目标
真实语境是指将学习任务置于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或完成实际挑战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运用,真实语境的构建不仅是项目的背景设定,更是驱动学生深度参与、跨学科应用和感知跨文化交际的关键要素。
2. 设置探究任务,链接跨学科资源
探究式任务是剖析式学习,旨在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究过程关联现实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此外,也要求学生识别任务群中的学科交叉点,从多学科视角理解复杂问题,推动学生的资源利用和综合素养。
3. 产出展示成果,提升表达层次
成果产出和展示是学习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反映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学生可以通过海报展示、PPT 演讲、小组汇报等途径呈现学习成果。在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持续输出语言,以此巩固和提高表达能力;更是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协作表达的集中展示。
(二)内容再构,主题整合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教材特点,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解构和重组,形成适配真实情境的知识模块。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为出发点,统摄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构建主题整合与任务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单元。
1. 提炼文化元素,构建学习板块
教材中语言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分散,教师需重新梳理文本、提炼教材文化元素、构建学习板块,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将教材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有效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优化学习流程,串联思维路径
跨学科学习的核心是学科关键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的并重,通过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一种逻辑清晰、连贯一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知识,避免零散学习,形成一条贯穿始终的知识与技能链条,推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者转向主动构建者。
四、价值呈现:文化浸润语言,融合拓展视野
(一)学习视野拓宽,文化意识激活
跨学科学习要求学习者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接触和整合来自多个领域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拓宽了个人的知识广度,使学习者能够更全面、多角度地理解世界。此外,跨学科学习往往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通过学习和比较不同学科中的文化元素和观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模式创新,教师素养提升
跨学科学习推动了学生的成长,也促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单纯的单一语言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有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学习引导者。教师需主动学习关联学科的基础内容,接触不同学科的逻辑关系,拓展知识结构和视野,培养文化的敏感度。
[ 结语 ]
跨学科融合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走向,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国际视野的可行办法。把英语同语文、地理、美术等不同学科融合,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不同学科的独特魅力,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感悟知识的关联性与跨界价值。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的工具,更是连通多元文化、开拓全球视野的桥梁。在融合式学习进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对教师来说,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标准,推动教师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视野,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与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田洪霞 . 跨学科主题视域下初中英语听说课探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Unit 6 为例[J]. 文科爱好者 , 2025, (01): 62-64.
[3] 姚静美 . 基于语言及跨学科知识学习“双线并进”提升学生初中英语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 [J]. 英语学习 , 2024, (S2): 58-61.
[4] 白彪龙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研究 [J]. 教师 , 2024, (36):54-56.
[5] 李荣聂 . 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J]. 名师在线 , 2024, (35):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