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探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陈亚如

单县人民路中学 274300

摘要:地理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积极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本文从立足生活化场景、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发实践类作业、融合跨学科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引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体现了地理教学要侧重生活化、强调实用性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非常必要,对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足生活化场景,挖掘地域特色资源

初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增强教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学生们生活的区域内往往有着独特的地貌、气候、物产等自然地理要素,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1]。教师要主动挖掘学生身边的地域特色,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们探究家乡地理的兴趣。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我们身边的地理”为例,该章节主要围绕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展开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地理”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用手机或相机记录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地理景观,如附近的山川、河流、建筑、农田等。然后利用“地理影像展”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引导学生用地图表示方法标注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操作中,不仅巩固了图像判读、地图定位等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地理思维能力。这一活动还能帮助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村,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和改造环境,学会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驱动问题探究学习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分析思考能力。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2]。教师要学会发散思维,将看似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鲜活生动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天气与天气预报”为例,可以从学生关心的生活话题入手设置问题:小明计划周末外出游玩,他应该怎样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以便合理安排出行计划?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如何基于天气预报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围绕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天气预报的获取渠道、关注要点以及生活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各项气象要素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掌握看懂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的方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重点知识,而且锻炼了运用所学服务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开发实践类作业,链接课堂与社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但传统的练习题模式往往存在脱离生活、死记硬背的弊端。要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必须重视开发实践类作业项目。教师要跳出课本的局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应用型的社会实践课题,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感知、思考、探究[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勇于创新,激发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道路网络布局、公共交通线路、停车位设置等基本情况。在调研基础上,学生还要分析现有交通系统对居民出行便利性、道路通畅度、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然后学生尝试从地理学视角提出改善社区交通的合理化建议,如优化路网结构、发展绿色出行等。这一实践作业贯穿了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多项技能训练,促进了学科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转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融合跨学科主题,构建生活化项目

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单纯就某个地理知识点进行讲授,往往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科领域的契合点,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主题,构建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通过主题的设置把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多维度地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整合提升。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世界的居民与文化”为例,可以以“走进世界文化”作为跨学科综合探究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语文等不同视角切入,了解世界各国的人文风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不同国家在服饰特点、饮食习惯、节日风俗等方面的异同点,完成专题调研报告。在交流展示环节,小组间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地理原因。同时多学科思维方式的融会贯通,也为学生未来适应复杂社会挑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要注重挖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综合素养。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初中地理课堂必将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琴.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化研究[J].华夏教师,2024,(26):75-77.

[2]王桂芳.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1):67-69.

[3]翟成志.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1231-1233.

[4]赵小莲.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讨[J].亚太教育,2022,(09):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