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毛亮
360121198808190579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土地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其规划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着粗放、浪费的现象,部分耕地被闲置或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对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土地规划管理往往侧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索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创新模式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创新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布局,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
一、传统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传统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模式下,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耕地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耕地的产出率不高。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还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建设用地方面,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一户多宅、空心村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降低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农村工业用地也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竞争力。
2. 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
传统的农村土地规划往往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农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预测不足,导致规划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影响,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过大,而实际需求却不足,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规划编制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支持。规划往往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对土地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评估,导致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难以保证规划的严格执行。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创新模式
1. 多功能整合模式
多功能整合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创新路径,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的协同优化与系统集成。在经济功能层面,通过科学划定产业用地空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重点建设集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与农村电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同时,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禀赋与文化遗产,合理布局乡村旅游、康养农业与田园综合体项目,激活闲置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社会功能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优化村庄布局,推进合村并居与空心村整治,实现居民点集中化、集约化发展。同步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及商业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注重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乡土文化传承,强化村庄规划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凝聚力。在生态功能层面,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管控要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生态廊道建设等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技术,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多维度功能耦合与空间协同,多功能整合模式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与制度保障。
2. 生态优先模式
生态优先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创新路径,强调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该模式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与生态修复区,实施差异化空间管控。在生态敏感区,如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及水土流失易发区,严格限制非生态型开发建设,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在农业生产区,推广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有机农业及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降低化肥、农药投入强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实施退化林地还林、退化湿地还湿、退化草地改良等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构建连通性强的生态廊道与绿地网络,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韧性。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推进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碳排放与环境污染负荷。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多元化参与体系,激励农户参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与价值转化。生态优先模式不仅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还提升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与供给服务能力,为乡村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探索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传统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而以多功能整合、生态优先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多功能整合模式能够实现农村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有机整合,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优先模式则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有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然而,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政策支持不足、资金短缺、公众参与度不高等。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确保创新模式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晓娅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与多功能利用探究 [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19) :105-105+107 .
[2] 李旭 .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与乡村振兴战略 [J]. 新农村(黑龙江),2018,(32):21-21.
[3] 孔雪松 , 王静 , 金志丰 , 等 .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33(05):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