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熊恩典 林荣昇 陈福生 张宇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项目基金: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于新时代有着重大意义,对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福建燕宿村为例,经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可发现,该村依靠海洋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滨海旅游、海产品加工等产业,以此增加村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当地政府借助政策扶持、产业融合以及生态保护等方式,达成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的目标,本文总结其经验,提出“资源整合 + 产业升级 + 社区共建”模式,整合海洋及社会资源,推动产业技术、产品升级以及产业链延伸,强调多方参与共同建设,期望此模式能为沿海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参考,帮助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海洋资源;产业升级;福建燕宿村;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中国沿海渔村面临着发展困境,传统渔业附加值较低,生态承受压力较大,人才大量外流,以福建宁德燕宿村为例,其借助创新实现破局,推行“全产业链升级 + 三产融合 + 社会价值共创模式”,达成从“空心村”到“产业高地”的华丽转变,其宝贵经验为沿海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
二、燕宿村转型背景与产业基础
(一)地理与经济概况
燕宿村位于宁德市下浒镇,海岸线长达52公里,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3.29万亩,传统渔业以大黄鱼养殖为主。
(二)传统渔业的问题
传统渔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在养殖环节,因养殖密度过高,病害频繁暴发,致使大黄鱼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损害养殖效益,而在市场方面,传统渔业结构单一,多以活鱼销售为主,附加值低,限制产业利润以及可持续发展,21 世纪以来,我国赤潮频发,年均约 70 余次,年均面积约 11500 km²,这大大威胁近岸水质与生态系统。这些问题都会对渔业发展造成制约,破坏生态环境,急需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来解决
三、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
3.1全产业链重构:从“捕捞养殖”到“精深加工”
为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以燕宿村为例,系统考察其全产业链优化实践,研究显示,该村借助三大核心举措实现产业增值:在养殖端部署智能海洋牧场系统,集成水质监测与无人机巡检技术,使养殖病害发生率降低 40%,构建“捕捞 - 加工”一体化冷链,采用超低温冷冻等技术,产品损耗率从 15%降至 5%以下,借助酶解提取等精深加工工艺,开发出 6 类高附加值产品,利润率提升 30%。实证说明,这种“技术赋能 + 价值链延伸”的模式,有效推动渔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2三产融合:从“单一渔业”到“多元生态”
凭借文旅融合和电商赋能,大黄鱼产业正迎来多元化发展新机遇,在文旅融合方面,精心打造的“海上牧场研学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还依靠展示智能化养殖技术和海洋生态知识,提升公众对海洋产业的认知。疍家文化体验馆的建设,传统渔具的复原以及渔歌表演等活动的开展,丰富文旅体验,让游客在感受海洋文化时,也能深入了解大黄鱼产业深厚底蕴。在电商赋能领域,“燕宿蓝海”小程序得以搭建,达成了全链条数据的整合,构建起“线上下单 - 线下体验”的闭环模式,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借助主流电商平台的直播带货,线上销售额和复购率大幅提高,销售渠道得以拓宽,品牌知名度也提升
四、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4.1从“渔村”到“产业高地”如何实现经济增收
在产业布局方面,燕宿村用心打造了“养殖 - 加工 - 物流 - 文旅”的全产业链生态,各环节紧密协同、联动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占比有所提升,清晰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这些积极变化全方位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帮助乡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燕宿村一系列产业升级和创新举措正悄悄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村民人均年收入逐年上升,生活品质有了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4.2从“空心村”到“活力社区”
这些年,当地人才回流态势明显,大量青年选择返乡创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创业者占比稳步上升,为乡村发展引入新思维与活力,在乡村治理领域,“村民监事委员会”成立,推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运行,实现村务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彰显乡村治理现代化成果,
4.3生态振兴:从“污染”到“可持续”
燕宿村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凭借严格执行养殖尾水处理措施,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全覆盖,近岸水质得到优化,水质优良率大幅提升,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海洋牧场修复工程积极推进,海域修复面积不断扩大,鱼类资源量稳步回升
五、挑战与对策
5.1现存挑战
传统渔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困境,智能化设备成本高昂,不少中小养殖户望而却步,资金短缺成为技术普及障碍,拖慢产业升级进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头部企业掌控销售渠道,中小企业和地方品牌竞争不利,品牌溢价低,市场拓展难度大,对于这些挑战,行业竞争力被削弱,可持续发展受限,需要借助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等举措逐步破解困局,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5.2优化策略
政府补贴并推广“共享牧场”,降低中小养殖户技术投入,提升养殖效率与技术水平,帮助产业升级,依靠整合区域品牌资源,倾力打造“闽东海鲜”超级IP,统一品牌形象、集中宣传推广,提升了海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设立“海洋人才专项基金”,广泛吸纳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了产业升级,也促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这些举措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为区域经济繁荣增添强劲动力,
结论
燕宿村践行“产业升级、三产融合、价值共创”理念,构建了“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共进乡村振兴模式,其关键经验如下:借助技术力量推动传统渔业向绿色化转型,凭借组织创新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依靠文化赋能拓宽产业发展边界。此实践为沿海渔村提供“全产业链重构+多元业态融合+社会价值共享”实施框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很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昱同,张卫彬.我国赤潮灾害应急管理法治化的现状与挑战[J].水上安全,2025,(03):161-163.
[2] 王香懿,刘骝.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鲜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商论,2024,33(24):79-82.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4.24.079.
[3] 吴曼.传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视域下海洋渔村的生计方式转型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5):105-114.
[4] 张若涵.乡村振兴背景下海洋牧场引领渔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24(12):92-95.DOI:10.3969/j.issn.1004-1028.2024.12.024.
熊恩典,福建厦门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
林荣昇,福建三明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陈福生,福建漳州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
张宇,福建宁德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