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史永红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010000
1 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选择
首先,从评价目标来看,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应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过程有效性、学习者体验及最终学习成果。因此,该模型需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既要考察教学实施的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从评价方法角度出发,常见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包括CIPP(背景-输入-过程-产出)模型、Kirkpatrick 四级评价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等。其中,CIPP 模型适用于全面评估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从多个维度衡量教学质量;Kirkpatrick 模型主要关注学习成果,适用于培训与短期课程的效果评估;AHP 法则适用于构建复杂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权衡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结合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的特点,本研究选择基于 CIPP 模型与 AHP 法相结合的评价框架。CIPP 模型可以确保评价体系涵盖教学背景、投入资源、教学过程及最终产出四个方面,而 AHP 法可以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最终,该模型将为高职院校的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教学改革的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2 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数据计算得出最终权重分配。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双线混融教学中,教学质量的评估是保障教育效果和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本文基于 CIPP(背景-投入-过程-产出)评价模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并构建了四个核心评价维度,即教学目标合理性、课程资源投入、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体验,对此进一步细化为多个二级指标,教学目标合理性主要考察课程目标是否符合职业教育需求、培养方案及学生学习需求;课程资源投入关注线上课程资源、实验设备、教学软件等教学支持体系的完善程度;教师教学能力衡量教师在双线教学环境下的授课质量、互动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学生学习体验则衡量学生对混融教学的适应程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2AHP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多层次决策分析方法,适用于复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根据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的特征,邀请教育专家和资深教师组成评估小组,通过两两比较法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构建基于专家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主观判断,例如,专家认为“教学目标合理性”比“学生学习体验”重要,则在矩阵中赋予较大的相对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得到的权重数据如表1:教学目标合理性(0.565)、课程资源投入(0.262)、教师教学能力(0.118)、学生学习体验(0.055)。专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而学生的主观体验尽管重要,但相较于教学目标、资源投入和教师教学能力而言,影响较小。AHP 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系统化地整理专家意见,使评价权重更加科学合理,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依赖专家主观判断,可能导致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优化。
表 1

2.3 熵权法计算权重
为了避免 AHP 法的主观性偏差,本文引入熵权法进行客观权重计算。熵权法是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客观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衡量其在数据中的变异程度,从而确定指标的重要性。本文选取某高职院校的四门双线混融课程(课程 A、课程B、课程 C、课程D)的教学评价数据,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并据此确定权重。计算结果如表 2,各指标的熵权依次为:教学目标合理性(0.206)、课程资源投入(0.234)、教师教学能力(0.377)、学生学习体验(0.18
3)。可以看出,与 AHP 法相比,熵权法计算出的“教师教学能力”权重更高说明在实际教学数据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线混融教学质量的影响较大,而“教学目标合理性”的权重相对下降。这表明,客观数据和专家判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熵权法的引入有助于优化权重分配,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表 2

2.4 组合权重计算
由于 AHP 法偏向主观判断,而熵权法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为了兼顾两者的优势,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法综合计算最终的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表 3

通过计算,得到最终的综合权重如表 3:教学目标合理性(0.386)、课程资源投入(0.248)、教师教学能力(0.247)、学生学习体验(0.119)。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合理性依然占据最高权重,但相比 AHP 计算结果,其权重有所下降,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权重则大幅上升,这表明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比专家主观判断的结果更大,在高职院校的双线混融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优化教学目标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以此提升教师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能力。
2.5 结果分析
最终权重结果显示,在高职院校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合理性(0386)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这意味着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需要合理清晰,与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紧密结合,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资源投入(0.248)和教师教学能力(0.247)具有相近的权重,表明两者对教学质量同样重要,优质的课程资源能够提高线上学习的有效性,而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体验(0.119)的权重相对较低,尽管学生的主观感受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但其对整体教学质量的决定性作用较弱,表明教学质量的核心仍然是课程设计、资源投入和教师能力的协同作用。
结束语
本文的成果不仅为高职院校的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希望本研究能够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童绍波.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33(06):95-101.DOI:10.15907/j.cnki.23-1450.2024.06.002.
[2]黄飞.新时代高职院校“双线混合式教学”的影响要素与实践路径[J].文教资料,2023,(24):152-155.
[3]杨善江.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实施研究——基于教学管理的视角[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01):1-5.
史永红,1980 年 1 月,女,蒙古族,北京市,副教授,工程管理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课题类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NZJGH202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