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态工程的河流缓冲带修复技术与实践
崔红英
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聚焦于生态工程视角下的河流缓冲带修复技术与实践。阐述了河流缓冲带的重要生态功能,详细介绍多种修复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了修复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工程;河流缓冲带;修复技术;实践
一、引言
河流缓冲带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防洪固岸、调节微气候等多重生态功能。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工业废水排放等,河流缓冲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生态功能逐渐衰退。生态工程作为一门融合生态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新兴领域,为河流缓冲带的修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合理运用生态工程原理,能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河流缓冲带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河流缓冲带的生态功能
(一)净化水质
河流缓冲带中的植被、土壤和微生物能够通过物理过滤、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例如,植物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可以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有效改善河流水质。
(二)维持生物多样性
缓冲带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殖和迁徙场所。多样化的植被类型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其复杂的生态结构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许多珍稀物种依赖河流缓冲带生存,保护缓冲带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
(三)防洪固岸
缓冲带植被的根系可以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河岸的水土流失。在洪水期,缓冲带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洪水对河岸的冲击力,起到防洪固岸的作用,保护周边地区的生态和人类安全。
(四)调节微气候
缓冲带中的植被通过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波动,改善周边区域的小气候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三、基于生态工程的河流缓冲带修复技术
(一)植被恢复技术
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根据缓冲带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本地适生的植物物种,如耐水湿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本地物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能够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且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合理配置植物群落: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包括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同层次的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补充,提高对光能、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二)土壤改良技术
物理改良:通过深耕、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打破土壤板结,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对于受污染严重的土壤,可采用客土法,即更换表层土壤,以改善土壤质量。
化学改良:针对土壤中养分失衡或酸碱度不适宜的问题,施加适量的肥料、石灰或酸性改良剂来调节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例如,对于酸性土壤,施加石灰可以提高土壤 pH 值,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生物改良:利用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等,增加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可以种植一些绿肥植物,如紫云英、苜蓿等,通过绿肥植物的生长和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三)水文调节技术
构建湿地系统:在缓冲带内合理规划和建设湿地,如人工湿地、天然湿地恢复等。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功能,能够储存和净化雨水,调节河流水位,减少洪水和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工湿地通常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净化水质和调节水文。
优化河流水动力条件:通过修建生态堤岸、设置缓流区和跌水等工程措施,改善河流水动力条件。生态堤岸可以采用透水材料建设,增加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缓流区和跌水能够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水体的混合和溶解氧的增加,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四、河流缓冲带修复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城市河流缓冲带修复项目
该城市河流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缓冲带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丧失。修复项目采用了生态工程技术,首先对河流进行截污纳管,减少污染物的排入。然后进行植被恢复,在缓冲带种植了大量本地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构建了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同时,对土壤进行了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经过几年的修复,该河流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恢复,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案例二:某农村河流缓冲带修复工程
某农村河流周边农业活动频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重点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缓冲带设置了生态拦截带。生态拦截带由植物篱和人工湿地组成,植物篱采用紫花苜蓿等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能够拦截和吸收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人工湿地进一步对拦截后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此外,还对河流的水文条件进行了改善,通过修建小型拦水坝和生态沟渠,调节河流水位和水流速度。经过修复,该农村河流的水质得到有效控制,缓冲带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五、河流缓冲带修复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资金投入不足
河流缓冲带修复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土地征用、工程建设、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等方面。然而,由于其生态效益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往往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投入,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导致资金短缺,影响修复项目的规模和进度。
(二)管理和维护难度大
修复后的河流缓冲带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以及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和维护工作存在诸多困难。例如,植被的病虫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人为破坏的监管等方面都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而目前的管理机制和人员配备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三)公众意识淡薄
部分公众对河流缓冲带的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存在在缓冲带内倾倒垃圾、破坏植被、违规建设等行为,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河流缓冲带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六、结论
河流缓冲带修复对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工程的修复技术,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文调节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河流缓冲带的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功能。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维护困难、公众意识淡薄等问题,但通过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加强资金支持、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能够逐步克服这些困难,实现河流缓冲带的可持续修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江月.城市河流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4,15(22):157-160.
[2]柏义生,桑成浩,栗紫悦,等.淇河及支流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案例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24,42(08):28-30+72.DOI:10.14124/j.cnki.dbslsd22-1097.2024.08.003.
[3]王多平,张兴旺,刘睿,等.基于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的黄河支流宛川河生态修复方案探究[J].河南科技,2022,41(23):94-98.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23.020.
1.3 分析方法
pH值采用雷磁PHS-3EppH酸度计测定,COD采用重铬酸盐法(HJ828-2017),BOD采用稀释接种法,氨氮含量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2009),色度采用铂钴比色法。
2 结果与讨论
2.1亚铁和柠檬酸螯合亚铁渗滤液中亚铁和三价铁浓度变化
为了考察渗滤液中,柠檬酸的加入对亚铁的螯合效果及体系氧化速率的影响,对比了单独加入亚铁和柠檬酸螯合亚铁体系中Fe2+、Fe3+、总铁的浓度变化。由图1可知,2h后单独加入Fe2+的渗滤液中,Fe2+浓度从56mg/L降至23.2mg/L,Fe3+浓度从0.90mg/L增至31.2mg/L,总铁浓度从56.90mg/L降至54.40mg/L。柠檬酸螯合亚铁渗滤液中,2h后,Fe2+浓度从56mg/L降至42.6mg/L,Fe3+浓度从0.90mg/L增至11.32mg/L,总铁浓度从56.90mg/L降至53.92mg/L。结果如图1表明,单独亚铁离子可被空气或渗滤液氧化,对比之下,柠檬酸的加入有效降低了亚铁离子的氧化速率,说明通过螯合作用增加了体系中高活性的铁物种浓度[5]。
2.2 不同反应体系处理效果对比
室温条件下,保持渗滤液初始pH值不做调整,在过硫酸盐(PS)、亚铁离子(Fe2+)和柠檬酸初始浓度分别为21、21、4.2mmol/L,同样反应条件下对CA/PS、Fe2+/PS、CA/ Fe2+/PS、热(60°C)/PS,单独PS这5个反应体系对垃圾渗滤液的去除效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常温下单独PS体系对渗滤液的降解作用较小,对比加热条件下,热/PS体系对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远高于常温,原因是PS中过氧键能够在高温条件下活化断裂生成硫酸根自由基,自由基的强氧化性加速了污染物的降解。CA/PS体系对渗滤液的降解效果甚微,其中氨氮的降解效果明显低于PS体系,可能的原因是相较于碱性介质,酸性条件下更不利于过硫酸盐氧化水中氨氮。对比于单独PS、热/PS、CA/PS三种体系,Fe2+/PS体系、CA/ Fe2+/PS对渗滤液的降解效果明显,说明Fe2+对过硫酸盐有明显的活化效果,而柠檬酸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亚铁离子活化过硫酸钾对渗滤液的降解性能。
2.3 温度对CA/ Fe2+/PS处理效果的影响
通过升高温度,采用热活化P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来矿化有机物,是活化过硫酸盐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据研究,热激发PS所需活化能约为140.2KJ/mol,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6-7]。在pH为6.35,PS、Fe2+和CA初始浓度分别为21、21、4.2mmol/L条件下,考察不同温度对该体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不论是色度,氨氮还是COD均随着温度的上升,去除率提高,当温度达到70摄氏度时候,三者的去除率都接近100%,这是由于CA/ Fe2+/PS体系中过硫酸钾活化产生大量硫酸根自由基,将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基本氧化碳化。
2.4 pH对CA/ Fe2+/PS处理效果的影响
室温时,在PS、Fe2+和CA初始浓度分别为21、21、4.2mmol/L条件下,反应4小时,考察不同pH值对该体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溶液酸碱性对氨氮, COD去除率影响较大,随着溶液碱性增强,氨氮的去除率逐渐增大,在实验pH值范围内,pH值为11的时候,氨氮去除率达到94%,表明碱性条件下有利于氨氮的去除,究其原因可能是碱性条件下,利于游离氨的形成,进而以气体形式逸出。相反COD去除率色度去除率随着pH增加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pH值11相比pH值10有所上升,但其去除率也仅为30%,相较于pH值为3时的86%去除率而言可以忽略不计,故而,酸性条件较碱性条件更有利COD去除,原因可能是酸性条件下,过硫酸盐活化产生较多的硫酸根自由基,有效降解有机物,而在碱性条件下,硫酸根自由基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而淬灭。色度的去除最佳条件是pH值=5,去除率可达92%,且酸碱性的变化对色度去除率影响不大。
2.4 反应时间对CA/ Fe2+/PS处理效果的影响
室温下,在pH为6.35,PS、Fe2+和CA初始浓度分别为21、21、4.2mmol/L条件下,考察反应时间对该体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色度、COD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COD去除率在反应时间4小时后达到最高82%,氨氮和色度都是在 3小时后趋于稳定,其中色度去除率86%,氨氮去除率91%。最佳反应时间数据可以为实际运行提供基础参数。
2.5 PS投加量对CA/ Fe2+/PS处理效果的影响
室温下,在pH为6.35, Fe2+和CA初始浓度分别为21、4.2mmol/L条件下,考察过硫酸钾投加量对该体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4。由图可知,随着PS的投加量,氨氮、色度、COD去除率均是先增后减,最后趋于平缓,氨氮和色度最佳量为21mmol/L,去除率分别达到89%,91%,COD最佳投加量是24mmol/L,去除率达到81%。从实验结果可知,并不是PS投加量越大处理效果越好,可能的原因是溶液中过多的S2O82-会抑制SO4-.的产生,从而降低处理效果。

3 结论
采用柠檬酸螯合铁(Fe2+-CA)的Fe2+/CA/PS体系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色度、氨氮、COD指标的测定,处理效果明显优于CA/PS、Fe2+/PS、热(60°C)/PS,单独PS四个反应体系。
在CA/ Fe2+/PS体系中,色度、氨氮、COD的去除效率随着温度升高,去除率提高,在70摄氏度下,三者的去除率接近100%。投加量的增加能促使反应体系产生更多硫酸根自由基,利于污染指标的去除,但PS投加过多,也可能抑制硫酸根自由基的生成,较为合适的浓度大约为21-24mmol/L。pH值对色度的去除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对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在碱性条件下,明显有利于氨氮的去除,但反过来酸性条件下利于COD的去除。
参考文献:
[1] 徐海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 2017 年发展综述 [J]. 中国环保产业, 2018,(7):5-9.
[2] 邱松凯,范举红,黄开坚,等.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可行性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34(10):2513-2521.
[3] Chian ES K, DeWalle F B.Sanitary landfill leachates and their leachate treatment.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ivision,1976,102(2): 411-431.
[4] Chen G, Wu G, Li N, et al.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by persulphate related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418: 126355.
[5] WU X L,GU X G,LU S G,et al. Degrad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persulfate activated with citric acid chelated ferrous 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4,255:585-592.
[6] 张祺.超声强化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水中抗生素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7] 王以茜.过硫酸盐法去除焚烧厂渗滤液反渗透膜进水富里酸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