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探究

作者

韩康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为解决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需求脱节、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本文首先深入剖析就业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劳动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价值,其次从具体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就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劳动教育;项目课程;分层教学

前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的当下,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特征,而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但传统教育模式中劳动教育的边缘化,使得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面临劳动认知偏差、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系统研究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就业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能协助大学生树立恰当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带动他们形成积极开朗的工作态度,这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精神后盾,同时劳动教育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层次,加强其适应社会、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1]。

大学生属于高素质人才范畴,其劳动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步伐,经由劳动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跟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创新型国家塑造与产业升级,还能够为社会造就更多饱含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实现和谐安稳发展,促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无缝衔接。

二、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项目课程设计,契合就业需求​

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幅攀升的背景下,传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需求呈现脱节状况,为解决该问题需以项目课程设计为核心,构建紧密对接就业需求的课程体系[2]。

高校可以与行业协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每学期开展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工作,通过对招聘启事、岗位说明书的分析,梳理出各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劳动技能与职业素养,形成《就业导向劳动教育课程需求清单》,而后根据需求清单,将劳动教育课程拆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拓展和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基础技能模块设置如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职业礼仪等的通用课程;专业拓展模块结合学科特色,综合实践模块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每个项目皆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流程及成果标准,​

最后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校内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讲解工作,企业导师全程跟进并指导项目,以智能家居安装项目为例,校内教师讲解电路原理与安装规范,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现场勘查户型、制定安装方案并进行实操,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项目实训平台,学生可在虚拟环境反复进行复杂劳动场景演练,降低实操环节的风险及成本。​

(二)分层教学推进,强化就业能力​

由于大学生在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及职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一化教学无法满足各群体就业能力培养需求,需采用分层教学实现精准育人目标。

新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劳动技能测评以及学业基础评估将学生划分成基础、进阶与卓越三个层级,基础层学生注重基础劳动技能与职业认知的培养;进阶层学生专注于专业劳动技能的提升;卓越层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培育,每学期结束时依据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层级动态调整。​

基础层设定“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形成职业规范意识”的目标,如要求能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完成基础文档处理工作;进阶层确定“精通专业劳动技能,具备项目执行能力”的目标,如计算机专业学生需独立完成小型软件开发项目;卓越层设定“创新劳动模式,引领行业发展”的目标,如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申请专利,​

教学内容也应设计分层式,基础层采用“案例示范与分步练习”模式,以简单维修项目为例,教师分解操作步骤后学生模仿练习,进阶层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模式,布置复杂的设计任务,学生分组完成方案策划及实施工作,卓越层采用“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模式,围绕行业前沿问题,学生自主拟定研究课题并开展实践。

(三)多元评价实施,提升就业质量​

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劳动素养与就业能力,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价促进学习、以评价改进教学。

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校内教师,并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导师重点对学生在企业实践项目中的任务完成程度、职业态度等表现进行评价,行业专家依据行业标准评估学生劳动成果的专业性,校内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升,学生则通过小组互评及自我评价方式,反思自身不足,​

同时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劳动知识(20%)、实践技能(30%)、职业素养(30%)、创新能力(20%)四大评价维度。整体评价后向学生反馈详细的评价报告,指出长处与短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教师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设计;学校与企业开展评价数据共享,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开展评价体系有效性评估,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与学生的反馈,每学年优化评价指标及方式。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性剖析,并从项目课程设计、分层教学推进、多元评价实施三个维度提出了实践策略,能有效将劳动教育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相关人员未来应不断革故鼎新,大力推动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以契合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持续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锋华.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12):39-41.

[2]郭学旺,闫世笙.理想人格培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22,(10):67-73.

作者简介:韩康(1989.04—),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外国语言文学

本文系湘潭市社科联2025年度“领导出题 · 专家答题”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25155)

项目名称:长株潭地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其破解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