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与治理策略探讨
侯荣增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一、引言
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智能手机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备物品,手机也成为学生接入网络,展现自我,分享观点和想法的重要媒介。在网络空间,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学生即可获取源自各大平台的资讯和文章,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然而,相比于现实世界,网络空间的监管零碎,又难以做到全面,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治理能力,对于塑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网络舆情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为大学生、教师对关注的公共事务的情感、意向、态度,以及对此的看法的交融,也包含社会大众,对于其关心的高校教育问题的观点与态度的叠加。其中,高职学生及其相关利益方对高校,对所有公共事务的情感、意向、态度和看法占据主要地位。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还在塑造过程中,网络的负面信息可能对其形成不良影响。学生面对来自网络舆论中的各种诱导与暗示,往往缺乏足够的识辨和防御力,这无疑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稳定埋下伏笔。
新兴网络事物和平台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渴望去探索和参与。然而,大学生对这些新型网络事物和平台的安全性缺乏明确的认识,这可能导致一些不利的事件,如校园网络贷款事件和“蓝鲸”事件。互联网上还充满各种商家和少数有意利用的“推广广告”,在这些广告内容中,存在一些极端的思想观念或含有政治倾向的恶劣言论,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问题【1】
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变化过程
近期,面对频繁出现的高校相关网络舆论事件,研究指出,这些事件的网络舆论进程基本上都遵循一个既定模式,并且其影响程度通常与事件本身、网络舆论的处理方法以及公众的关注程度因素紧密相连,具体情况如下:事件初期,网络上对该事件的信息较为稀缺,公众对其了解不足,情绪反应较为平稳。此外,网络舆论的来源多样,传播方式较为隐蔽,其整体走向及影响尚难以预测。如果能在初始阶段快速识别并分析舆论信息,评估潜在风险,预判其可能的发展方向,便可以在舆论形成之初迅速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在紧急事件发展阶段,自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逐渐升温,大众也开始积极参与对事件的研讨,各种观点纷纷涌现,进一步推动舆论的形成。在此阶段,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妥善应对显得至关重要,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引导网络舆论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妥善应对舆情危机。如果处置不适当,网络舆情将进入高潮阶段,舆情信息将泛滥在全网,网友的情绪将骤然攀升,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也将达到极致,使控制变得困难,利用官方媒体,正视紧急事件本身和公众的诉求,统一言论,提出能实行的解决方案,尽速向公众作出满意的回应。
经过妥善处理的紧急事故,网络舆论会逐步冷却,自媒体与大众的关注度及议论热度也会随之降落。高校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发布引发公众兴趣的正面信息,将大众的视线引向积极的方向。最终,网络对特定事件的舆论将完全衰退,网络平台上只会保留该事件本身和大众曾经的讨论记录,不会再引起新的舆论风波。高校应当进行后续处理,总结相关经验,优化引导和应对策略,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论风波做好准备【2】。
四、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一)自媒体的独立性,能有效传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传达群体性的概念近年来,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会积极地发表个人的言论、意见、情绪和态度观点,形成庞大的舆论场。这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时,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和更强的主体意识,会有特有的倾向性态度、意见和情绪,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观点和情绪,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比如,当学校推出新的管理政策时,学生会用自媒体平台,讨论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改进建议,这让学校嫩个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也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应重视学生的民意,引导学生健康、理性地使用自媒体。
(二)“微”传播在扩大高职院校的舆情影响力中的作用
微传播如微信、微博平台,极大地扩展舆情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这些传播途径快速、便捷,使高职院校的舆情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力军,学生的生活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学生能频繁地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非常频繁,即使是校园内部的小事,学生也会针对这些话题在微信、微博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讨论氛围。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激化效应,就会使学生的观点趋于一致,会使某些观点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监控意识相对较弱,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对于“微”世界中的内容关注度极高,几乎涵盖所有的领域,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也包含许多低质量、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在利用微传播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舆情管理时,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信息使用习惯,要保证学生信息的准确传播和正确理解。
(三)新媒体的交互性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开放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发言或书面反馈,能借助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分享个人的见解及观点。比如在学期末安排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评教,学生直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用匿名的形式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学生的言辞更加直白,针对性和真实性更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也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权利意识,让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有价值的。
学校还能对网络反馈信息的汇集与整理,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使高校的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高校的政策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比如,分析发现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不满,学校就会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提供更多的教师培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五、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的治理策略
(一)主动介入到网络舆论之中
由于网络舆论的分布性和隐秘性特质,为预先掌握舆论方向,不论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发泄情感的言论,还是针对热门议题发表评论的言论,教师都应主动介入学生讨论当中,缩小师生间的间距,能实现搭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就能能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网络舆情趋势,对舆情做出及时的引导,有效避免负面舆论事件的发生。
只有在网络舆情浮现前,学校就已经建立起开放的对话平台,才能消除师生交流中存在的各种阻碍,能保证学生的意见能上报给学校方面,将反馈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无阻,能降低学生在网络上的情绪发泄行为,减少发布极端或对学校持批评态度的评论。只有当师生间的沟通顺畅,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能得到及时的响应与处理,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进而广泛传播学校的积极形象,实现增强学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还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恰当的引导
解决问题,是要用开放和引导来实现,不能非简单地实施禁禁止。特别是对于正值青春的高职学生,单纯的禁止,会导致学生对教育制度的误解,思想更为极端,会使网络言论更难以控制。学校应做到以人为本,深刻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充满活力,渴望自我展示的年龄阶段,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逐步引导,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增进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意义,这样能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言论的发展方向。比如,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校还组织各种社团组织,让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园管理和活动的机遇,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减少学生对学校的误解。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网络活跃群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量的巨增加重舆论管理的困难。对于高职学院,网络舆论是学生表达思想和诉求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多元化的治理策略,来有效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观点,维护网络空间。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论的管理,需由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舆论的有效管理和正向引导,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的稳步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莫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123-124
【2】 刘浩洋.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5):0078-0081
作者简介:侯荣增(1970—),男,山东费县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宣传工作、舆情处置。
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2022-XXDY-4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