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课程中趣味田径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邓秋

江西省南昌市桃源小学  33000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体育课程逐渐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全面发展,强调趣味性、综合性和参与性。田径作为基础体育项目,其传统教学模式因枯燥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趣味田径活动通过创新设计,将游戏化、情境化元素融入田径项目,成为提升小学生体育参与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体育课程中田径活动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三项优化对策,以期为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参与热情

当前小学田径教学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传统跑、跳、投项目多以机械重复训练为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创新活动形式需从游戏化、情境化、科技化、个性化四个维度切入,构建“寓教于乐”的体育课堂。游戏化设计是激发参与热情的核心策略。通过将田径项目转化为趣味游戏,如“接力寻宝”“跳跃城堡”等,将运动技能与任务挑战结合,可显著提升学生主动性。例如,“接力寻宝”将短跑与定向越野结合,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找到隐藏的“宝藏”(如标有分数的卡片),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路线规划与速度竞赛。此类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积分兑换等机制,将运动转化为“闯关游戏”,使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自然掌握技能。情境化教学则通过主题情境创设,将田径技能融入故事背景,激活学生想象力。例如,“奥运模拟赛”以奥运会为蓝本,设置“百米飞人”“跳高冠军”等角色,学生需通过预赛、复赛、决赛层层晋级,体验竞技体育的仪式感;“森林探险”则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设计“跨越溪流”(跨栏)、“攀登山峰”(跳高)等任务,学生在完成技能挑战的同时,需解读任务卡中的地理信息,实现体育与自然教育的融合。

二、融合多元文化,丰富活动内涵

趣味田径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体育即运动”的局限,通过文化、艺术、科技的跨界融合,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地域文化融入是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例如,江南地区可开展“龙舟竞渡”主题接力赛,学生需分组驾驶“充气龙舟”(模拟划桨动作)完成接力;西北地区可引入“马术障碍赛”模拟项目,通过跨栏、绕桩等动作体验草原文化。此类活动不仅传授运动技能,更通过服饰、音乐、仪式等元素,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艺术元素结合为田径活动注入审美价值。在“接力赛”中,学生需完成一段舞蹈动作后交接接力棒,舞蹈编排融合民族舞、街舞等元素,培养节奏感与团队协作;赛道涂鸦设计则鼓励学生以“运动精神”为主题创作壁画,将体育场转化为艺术展厅。此外,通过“田径啦啦操”编排,学生需将体操动作与音乐旋律结合,实现体育与美育的双向赋能。科技主题探索以“未来运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例如,设计机器人田径赛,学生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短跑、跳远等任务,理解传感器、算法等科技原理;无人机投掷挑战则要求学生设计飞行轨迹,计算投掷角度与力度,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此类活动通过“做中学”模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科技素养。

三、强化安全保障,筑牢活动根基

安全是趣味田径活动的底线,需从制度、技术、教育、监督四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制度保障是安全管理的基石。学校需制定《趣味田径活动安全手册》,明确活动流程、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细则。例如,活动前需进行场地检查(如检查跑道平整度、器材稳固性)、器材消毒(如消毒接力棒、标志盘),并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及急救箱。此外,建立“安全责任清单”,将教师、学生、家长的安全职责细化至每个环节。技术保障通过软质器材、防滑地垫等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例如,在“障碍赛”中使用可调节高度的充气障碍物,避免学生因摔倒导致骨折;在跳高项目中采用海绵垫,缓冲落地冲击力。此外,引入智能设备监测运动数据,如为每位学生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步数,异常时自动报警,教师可据此调整训练强度。教育保障通过安全知识培训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开展“安全小课堂”,模拟运动损伤场景(如扭伤、抽筋),教授急救技能(如RICE 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通过视频案例分析,讲解热身、拉伸的重要性。此外,组织“安全演练”,模拟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培养学生应急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程中趣味田径活动的设计与应用,需以“创新、融合、安全”为核心,通过游戏化、情境化设计激发参与热情,以跨学科整合丰富活动内涵,以制度化、技术化手段强化安全保障。实践表明,趣味田径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建涛 . 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3):143-145.

[2] 陈佳佳 . 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效果研究 [J]. 田径 ,2024, (12): 3-4.

[3] 居宸 , 于润生 . 趣味田径项目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成效分析 [J]. 田径 , 2024, (12):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