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周政霖 邵雅君 赵雪竹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7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关系着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加之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家庭数量陡增;再加上民办高校昂贵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更增加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开展资助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走访调研等形式分析了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对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资助、贫困、建议
一、研究背景
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还关系着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资助政策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措施[1-2]。跟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培育人才以及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民办高校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但由于自身综合实力较为欠缺,使得这一类的大多数学生只能前往民办高校;但民办高校属于企业投资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的性质,在学校建设上完全由企业独立投资,所以民办高校在学费、住宿费以及学生生活费上都要比公办高校高很多。
据统计,一般民办高校学生四年的学杂费加生活费至少在10万以上,这对于普通家庭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更何况贫困家庭;随着专升本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是陡增,而且在专升本考试中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又有降分录取,这使得家庭贫困学生在民办高校中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出现一个班30个人,有60%-70%都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虽然我国高校的贫困资助育人政策已非常完善,但是对于贫困生数量庞大、学杂费昂贵的民办高校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再加上民办高校开展资助工作不透明或者出现疏忽,轻则降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重则造成因无法支付学费导致辍学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社会公信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和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3-5]。
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开展资助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走访调研等形式分析了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现状,以及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对于目前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分析与讨论
据调研了解到,高校开展贫困认定工作一般在每学年9月开学初,通过学生提交材料结合评议小组对其进行认定,认定等级为特别困难(不超过5%)、比较困难(不超过15%)及一般困难(不超过10%)。在贫困认定工作完成后,在9月底,高校再对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进行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包括一等国家助学(4500元)、二等国家助学金(3300元)、三等国家助学金(2500元)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后,在10月有勤工俭学岗位的招新与以及在11月有临时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通过分析,本文了解到民办高校资助育人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①辅导员带班差异较大,受资助对象相对不公;②学校安排工作时间太紧,评定结果容易出现不公;③辅导员工作业务不熟悉,评定结果容易引起不满;④辅导员过于相信班干部,评定结果容易造成纰漏;⑤学校资助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受助意识比较薄弱;⑥资助力度不够大,资助范围不够广。
三、结论与启示
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教育、教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学业,还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资助体系是否完善等。因此,本文结合社会和学校两个方面对于目前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社会层面,应该①强化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法律法规建设,确保社会各级部门联合联动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推动高等院校民办教育公平发展,保障民办高校资助工作有效开展;②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学生获取资助金的力度;规范民办高校合理发展,严厉打击“乱收费”“乱涨价”等不合理现象;③加强社会力量的舆论引导,改变传统资助观念;调控及把控社会舆论导向,加强社会资助宣传;④加大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事业的扶持力度,扩宽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资助广度;扩大国资企业、事业单位对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助推高校贫困毕业生优质就业;⑤联通公办与民办高校学习桥梁,学习公办高校典型育人资助案例;鼓励公办高校资深资助专业教师深入民办高校指导工作,联动资助资源机制及共享资助资助平台;⑥扶持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从根本上优化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形成每个地方的专业资助体系机构,助推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第二,在学校层面,应该①加大资助宣传力度,拓宽学生资助渠道;树立资助育人典型,提高学生感恩意识;②合理安排资助工作,确保工作高效开展;加大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分管资助的行政部门需安排专人深入学院指导工作;③优化资助体系,扩宽资助力度及广度;设置绿色通道,“破除”障碍;建立资助育人台账,对家庭困难学生实施专人专案管理;④优化评定机制,创新评选细节;完善贫困生界定标准,重构评选准则架构;⑤优化资助金发放模式,设定资助金专一使用模式;完善勤工助学资助政策,严格规范资助项目评选流程;⑥做好贫困家庭学生思想引领,加强心理指导;提高办学质量,树立教育公平理念;稳定人员架构,提高教师福利薪酬待遇。
参考文献
[1]尚江伟,张永政.“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9):88-90.
[2]彭翛雅,杨堂.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大众文艺,2024(18):148-150.
[3]徐超超.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12345”优化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4(19):200-202.
[4]梁志兰,林玉梅,廖芬芳.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探析--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4(01):159-161.
[5]高经宇.民办高校“四位一体”资助育人工作途径初探--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J].吉林教育,2024(1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