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校安全教育“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

邓文鹏

南通市紫琅湖实验初级中学

引言

学校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构建平安校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种类增多,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在内容针对性、教学实效性等方面逐渐显现不足。在此背景下,“ 南通模式” 作为学校安全教育领域的创新典范应运而生,其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将安全教育与学校实际、学生需求紧密结合,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深入研究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挖掘其成功经验,总结存在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校安全教育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推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 。

一、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内涵与背景

(一)“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产生背景

在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学校安全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方面,校园内外安全隐患呈现多样化趋势,如网络安全威胁、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以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风险对学生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传统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滞后、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南通地区积极响应教育改革要求,结合本地教育资源与学生特点,为有效解决安全教育现存问题,开始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安全教育模式,“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由此孕育而生,旨在构建更贴合实际、更具实效性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核心内涵

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以学生安全成长需求为导向,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学校特点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其核心在于立足校本实际,依据学校所处地域环境、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开发针对性强的安全教育内容;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实现安全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二、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构建遵循 “ 以生为本、立足实际、整合创新”的思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立足学校实际,挖掘本地安全教育资源,如地域文化中的安全元素、地方安全事件案例等,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注重整合多学科知识与多种教育资源,创新课程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安全教育课程更具综合性与趣味性,提高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

(二)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课程构建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基于科学的安全知识体系,确保知识准确无误;实用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系统性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形成完整的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开放性原则鼓励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吸纳新的安全知识与教育理念,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互动,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

在课程实践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安全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安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演练、实地参观等活动,如消防演练、安全体验馆参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安全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安全问题、制定安全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则选取典型安全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师资培养与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安全教育专题培训,邀请安全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提升教师的安全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四、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情况,部分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安全知识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安全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效果;课程实施过程中,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家庭和社会参与度不足,未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课程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细化,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待提高。

(二)优化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教师与专业人员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如编写校本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安全教育资源库,并及时更新内容;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共同参与学生安全教育;进一步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三)未来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应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创新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关注新兴安全问题,及时将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开发线上安全教育课程与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更有效的合作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加强课程推广与交流,将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成功经验向更广范围传播,促进区域间学校安全教育协同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安全素养的新时代学生贡献力量。

结束语

学校安全教育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安全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尝试与宝贵经验。未来,应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协同机制构建和评价体系优化,推动 “ 南通模式” 校本课程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实为学生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为学校安全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

参考文献

[1]华南. 百年积淀 打造体育发展的南通模式[J]. 中华儿女, 2018, (24):62-64.

[2]陈杰. 聚焦课堂 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南通市课堂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基础教育参考, 2017, (05): 17-19.

[3]彭安玉. 张謇的区域发展观与“ 南通模式” 的兴衰[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