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中职数学-计算机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侯海莹 李喜梅
双鸭山市职业技术学校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一、文献综述
PBL 教学法,即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特点在于以问题为起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近年来,PBL 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广泛,不仅在医学、法学等高等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也逐渐被引入到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中,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中职教育中,数学教学面临学生基础差异大、学习兴趣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计算机教学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更新迅速,但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实践操作机会有限、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中职数学与计算机教学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应对现有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整合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意义在于,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国内外已有诸多跨学科整合的成功案例,如STEM 教育、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案例为中职数学与计算机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表明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二、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PBL 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植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PBL 教学法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 建构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情境学习理论 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更是社会情境中的实践活动。PBL 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体现了情境学习理论的理念。
跨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包括知识整合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知识整合理论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合,认为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跨学科整合通过合理设计学习任务,优化信息处理过程,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PBL 在中职数学-计算机跨学科整合中的应用框架,旨在通过PBL 教学法促进数学与计算机两门学科的有机融合。该框架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或模拟的跨学科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该框架还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这一框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职数学-计算机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构建
中职数学-计算机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通过融合数学与计算机两大学科,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构建过程中,需遵循实用性、创新性及学生中心三大原则。实用性原则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职业岗位需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性原则鼓励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学生中心原则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
该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问题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问题情境设计需结合数学与计算机知识,创设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复杂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学习资源设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和实操工具,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过程设计注重通过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学习评价设计则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实施流程分为问题导入、知识建构、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与评价四个阶段。在问题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展示真实案例或模拟情境,引出跨学科整合的学习任务;知识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初步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数学与计算机知识;实践操作阶段,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或实验操作;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各组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路径与策略
在课程设置与调整方面,要深化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数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出既具有数学严谨性又兼具计算机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同时,合理规划课时安排与学分认定,确保学生能够均衡地学习并掌握跨学科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推动跨学科整合的重要动力。采用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通过设定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培训与团队协作是实现跨学科整合的关键保障。要加强教师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升其在数学与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素养,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立教学团队协作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大对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投入,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的中职数学-计算机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与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还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中职教育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与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东.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 PBL 教学模式的路径及建议[J].进展, 2024(6):242-244.
[2] [1]林晨.问题串起思维链:"PBL"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 2020(17):2.
[3] [1]张明文.三教攻坚行动──中职数学教法改革攻略[J].职业, 202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