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邓美娟

祁阳市羊角塘镇中心小学

引言: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更高远的要求,其中就突出了对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要求。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并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充实阅读资源,优化阅读环境营造

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的阅读资源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并不是抽象的学习任务,而是融入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提供多样的书籍和舒适的阅读场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认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升学校的阅读资源与环境,该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增添了藏书数量,另一方面用心挑选各类书籍,其中包含学生十分喜欢的冒险小说,带有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具有启发意义的科普绘本以及经典的文学名著等,而且学校会定时更换新书,保证学生能读到最新的优秀作品,要想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就要创建许多特别的阅读空间,诸如温暖的绘本阅读角,充斥着科技感的科普阅读区,静谧又舒服的文学阅读室等地方[1]。

二、 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提升阅读能力

学习就是学习者积极创建知识的进程,不是被动接纳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成为引领者,协助学生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促使他们自主探寻文本含义,进而形成自身的知识系统,借助具备指向性的阅读方法指引,学生会更为高效地展开阅读活动,加强对文本的领悟及剖析水平,塑造起独立思索并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充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教师引领学生开展预习工作,让其借助快速浏览课文的形式,大致知晓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及其结构,初步学会略读。在课堂内,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给出一系列带有启发性质的问题,如“ 作者依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 文章里哪些句子形象地展现了大潮的壮观景象,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细细阅读课文,圈画出关键的句子,进而深入领会文本中的细节与含义,在剖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构建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以提升阅读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所以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对语言智能的考查,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不同智能领域中的表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潜能[2]。

小学在阅读教学时践行多元智能理论,形成起一套完整的阅读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传统的书面考察之外,还有很多种评价方法,可以全方位考量学生的阅读素质。就书面考察而言,除了要考察基本知识与理解能力之外,也会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提出自身独有的观点看法,以此来考察他们的思考能力与更新能力。而且,学校重视对学生阅读进程的考量。通过阅读笔记,阅读日志等途径来记载学生的阅读踪迹。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否将阅读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学校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书,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自己的阅读收获、推荐理由等,教师从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情感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考查学生的语言智能,又锻炼其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结束语: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属于一项长久又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改善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刻领悟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诸多意义,清楚地认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探究并执行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如充实阅读资源,强化阅读方法指导,创建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体系等,就能渐渐给学生搭建起一条通往阅读世界的道路,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吸取知识的养分,做到全面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守住教育初心、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路上健康成长,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石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3):049-052.

[2]张翠丽.新课标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