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课堂实践初探
胡济好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外国语学校 江西九江 330300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课堂实践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首先,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连环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再者,围绕主题设计课程计划,搭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还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中,以《圆的周长》为主题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花坛和篱笆的实际应用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学校决定在花园中心的花坛外围增设一圈篱笆,邀请学生参与篱笆的安装规划。学生需要实地测量花坛的直径,通过计算确定圆的周长,进而了解篱笆的总长度。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圆的周长的定义,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深入探究圆的周长和相关数学知识奠定实践基础。接着,在探索《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延续花坛的场景,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要在花坛内部铺设草坪,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草皮?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形花坛的面积,从而深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主题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在探索和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二、围绕主题连环设计问题
在探索《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主题连环设计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圆的本质,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次教学实践采用了三个主题场景:“ 设计图纸—实地画圆—花样画圆” ,逐步引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过程,体验画圆的不同方法。首先,在“ 设计图纸” 阶段,学生使用圆规在纸上画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画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几何属性。接着,在“ 实地画圆” 的环节中,学生被带到户外,使用绳子和木桩在地面上画圆。这种实地操作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圆的认识。此外,“ 花样画圆” 环节鼓励学生探索多种画圆方法,如使用不同材料或工具创造性地画圆,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 画圆的本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只要固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保持一定距离(即半径)移动画点,就能够画出一个圆。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意识到即便没有圆规,也能通过其他方式画出圆。
三、围绕主题设计课程计划,搭建知识网络
在《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的主题式教学设计中,通过将《圆柱的认识》和《圆锥的认识》两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的对比教学,我们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强化了学生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课时主题设计为“ 选择下面的图形说说你是如何得到圆柱的” ,旨在通过实践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得到圆柱的三种方法“:围” 、“ 平移” 和“ 旋转” 。通过选择两个圆面和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围”起来的方式,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圆柱的结构;“ 平移” 一个圆形,让学生理解到平移过程中形成的隐形圆柱;而“ 旋转” 一个长方形则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圆柱的生成。这种操作性强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圆柱的形成过程,也为理解圆锥的生成奠定了基础。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可以得到圆锥,通过类似的“ 围” 和“ 旋转” 方法,学生发现通过旋转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圆锥。
结论
本文通过实践探索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证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核心素养。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学生在真实且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深刻理解。此外,主题式教学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主题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冠华,邢畅,陈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课堂实践初探[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3):58-59.
[2]林华淋.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4,(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