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
曹鹏飞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430200
引言: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终身体育意识强调个体在一生中持续参与体育活动,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大学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 因素的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离 现代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相悖。因此,深入研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 终身体育意 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贡献力量。
一、大学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概述(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与现状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1]。从现状来看,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多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也多侧重于技能测试,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锻炼习惯的培养。
(二)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在一生中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兴趣、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它促使个体主动、持续地参与体育锻炼。其内涵包括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体育能力的具备等方面。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培养个体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体育教学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体育素养;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情感基础;同时,大学体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面临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较为固定,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和多样性,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许多课程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健康理念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难以形成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足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认为体育只是一门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张等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导致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形成。
(四)学校体育氛围与支持体系不完善
学校的体育氛围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3]。然而,一些大学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学校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一)优化课程设置,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大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如瑜伽、普拉提、攀岩、滑板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同时,要注重体育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此外,开设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体育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体育知识和技能。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者,其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4]。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终身体育理念认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运动技能,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鼓励教师创新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提供支持保障
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比赛、健身讲座、体育社团 的参与热情。 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建设,增加体育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 育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态度、锻炼习惯等纳入评价范围,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论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 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以及学校体育氛围和支持 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营造良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 的基础。同时,本研究也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后续还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培养策略,提高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宪宏, 段荣凯, 赵薇, 等. 基于“ 学案导学” 模式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J]. 体育世界,2025,(07):73-75.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25.07.019.
[2]孙银发.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探索——评《大学体育教学与管理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5,(06):114.
[3]宋佳鑫,曾秉旋,宋军.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4):71-73.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5.04.023.
[4]鲁米兰.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时代青年,2025,(0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