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研究
任怡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引言: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并非是单纯的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还是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中的劳动相关主题和其他文学作品为引导,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劳动者的光荣以及劳动的艰辛等。同时,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开展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写作活动,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长为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树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不少与劳动实践有关的故事和劳动模范,在这些文本素材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劳动的功绩性产生认识,并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通过相关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劳动的辛苦、劳动的伟岸之感,促使其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语文课堂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知识学习上有所提高之外,还能给学生带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比如学生通过学习劳动英雄的故事,得知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奉献,能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有所提高。另外,通过劳动教育还能让学生从情感上、在动手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1.拓宽学习途径,提高教育素养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育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并不仅仅止于此,还要肩负起育人素质的使命。渗透劳动教育不能仅仅通过课内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社会活动等其它形式来进行,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访劳动基地,或走出校园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明白劳动,感受劳动,在劳动的实践中加深劳动概念,明确劳动的重要性、感受劳动的乐趣等。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参观母亲所从事劳动的地点或在家里为母亲清理家务,学生亲眼所见亲身上阵就会发现劳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劳动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丽,劳动是辛苦的。因此,这样的学生在做家务和与长者一起做某项劳动时,就会明白文中母亲形象的伟大之处。另外,教师可建议学生可将家人的劳动事迹分享给其他家庭成员,这样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对家庭劳动有更为全面和更深入的认识,更发自内心地感念劳动。
2.加强阅读渗透,创新渗透方法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语文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目的选择阅读材料与劳动题材相联系,老师能够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阅读作品中与劳动有关的情节和人物,感受劳作的意义及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既能够增长学生相关的知识,又能够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思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如在《台阶》的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文中劳动的表述开展分析,让学生产生对父亲坚忍的劳动以及努力地付出的体会。父亲背石板的过程,也映射出了父亲为家庭付出的劳动,以及劳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痛苦,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对待父母的劳动,实现对学生尊重和理解劳动的培养。并且,教师还可让学生产生对台阶意蕴的思考,台阶被压破的痕迹,以及父亲为了台阶所付出的精力,都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悟,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3.读写结合渗透,强化渗透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通过写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力度。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除表达自己的想法外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劳动意义、劳动带给人的感悟等方面的阐述。通过作文的写作,可使学生在阅读阶段所产生的劳动教育观念成为自身的一种认知,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卖油翁》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当堂作文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的进行。课文主要讲述了卖油翁凭借自身的辛勤努力和对技艺的熟练掌握,在面对陈康肃公的自矜时以“ 手熟尔” 回应,这样一件小事蕴含了通过努力和不断劳动、经验的积累可以在其擅长的事物上做到登峰造极的道理,进而通过一篇“ 劳动价值”或“ 熟能生巧” 的作文来让学生利用文字对劳动加以领悟,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对劳动的尊重与认同。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扩大语文教学学习方式、强化阅读渗透、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渗透语文教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今后,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寻更多、更有效的劳动教育渗透方式,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吕园园.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6):52-54.
[2]李丙龙,林淑芳.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