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蔺彬

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 614400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评价体系单一等,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探寻有效的突破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创新兴趣点

传统高中数学课堂的核心聚焦点,长久以来牢固地锚定在知识体系本身的严整性与演绎逻辑的精密性之上。定理的详尽推导过程、公式的准确记忆要求、以及海量习题的机械式操练,构成了教学实践的主体框架。这种内容呈现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氛围的单调与学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尤其对创新思维火花的点燃构成显著阻碍。寻求突破这一困局的路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深度再开发,将抽象的数学原理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进行实质性嫁接,精心筛选兼具智力吸引力和挑战度的教学材料。教学者可以适度扩展知识边界,融入数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积淀。例如,“ 勾股定理” 背后蕴藏的那些多样化证明思路,以及数学家们在漫长探索旅途中所闪耀的非凡创造力与坚韧精神,都是极佳的引入点。这类素材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认知疆域,点燃其对数学创新本质的深层向往,成为激发内在创新兴趣的催化剂。与此同时,在阐释核心概念如“ 函数” 时,直接引入诸如手机话费套餐的差异化选择策略、或者城市出租车计费规则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剖析不同消费情境下费用支出与使用量之间所构建的“ 函数” 关联,运用所学解决真实问题。学生得以亲身体验数学工具在生活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深刻感知其实际效用与内在趣味,这种感知自然驱动他们主动探究数学奥秘的意愿,为创新思维的孕育铺垫了不可或缺的基石。学生在掌握知识要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创新思维方式的熏陶与启迪。

2 创新教学方法,搭建思维拓展台

传统课堂中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模式,长期占据着高中数学教育的主流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授受体系,无形中弱化了学习主体的思维活跃度,使得认知过程呈现出机械复刻的特征。当课程推进至“ 立体几何” 章节时,若仅依靠公式定理的标准化灌输,学生将难以跨越抽象符号与具象空间之间的认知鸿沟。此时引入“ 如何计算一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这类非结构化问题,可瞬间打破固有思维惯性——部分学生尝试将阿基米德原理与容器排水法结合,另一些则探索三维坐标系下的微元分割策略,这种思维路径的分野恰是创新意识萌发的温床。技术赋能的教学场景重构同样具有突破性意义,动态呈现“ 函数的图像变换” 过程的数字模拟系统,能将平移、翻折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交互的视觉符号,显著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协作学习机制的引入需要更精细的设计,例如在探究数列通项规律时,四人小组可分别承担数据采样、模式识别、公式推导与误差检验的角色,通过角色轮换促使参与者接触多元视角。教学者需警惕过度结构化分组带来的思维同质化风险,适时介入调整讨论焦点。物理空间与数字平台的混合式交互,为创新思维培育提供了双重载体:线上讨论区保留的思维轨迹数据,配合课堂白板的即时可视化呈现,构成可回溯的认知发展图谱。这种立体化的教学生态,使得数学原理的习得过程自然转化为创新能力的生长过程。

3 强化实践活动,锤炼创新应用力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学活动超越单纯的理论传授。当前高中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概念映射到现实情境的机会普遍稀缺,这种实践环节的缺失直接制约了创新思维的萌发与成长。创新思维并非凭空产生,它需要在真实问题的复杂土壤里扎根,在应用知识的反复试错中抽枝展叶。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教育者主动创设丰富的实践场域。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一个典型场景:面对一个具体的社会或自然现象,学生必须经历剥离次要因素、抓住核心变量的抽象过程,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构建模型框架,最终通过模型求解获得对实际问题的洞察或解决方案。这个完整的链条——从问题识别、模型构建、求解验证到结果阐释——每一步都逼迫参与者跳出常规思路,调用跨章节的知识储备进行创造性组合,对灵活性与批判性思维提出严峻考验。同样值得推广的是数学实验活动。想象一个概率课堂:学生分组进行重复的骰子投掷实验,亲手触摸不同颜色的小球进行抽样,细致记录每一次试验结果,汇总数据,计算频率,观察其向理论概率收敛的漫长过程;或者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函数图像的生成轨迹,调整参数即时观察变化规律。这类活动迫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结论转向主动探究,在操作仪器、收集数据、分析异常点、绘制图表、归纳结论的系列动作中,亲历数学结论的生成现场。设计实验方案本身就需要预判干扰因素,处理实验误差考验着数据分析的严谨性,而解释意外结果则直接激发探究的深度。正是在这种沉浸式的“ 做数学” 体验里,抽象的公式定理获得了血肉,学生得以在具身认知中深化理解,同时,解决非常规问题的策略选择与工具创新,为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演练平台。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教师应积极采取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实践活动等突破策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创新兴趣;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思维拓展的平台;强化实践活动,锤炼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绿芹. 大概念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学习效果评价路径探索——以高中数学“ 函数的单调性” 为例[J]. 基础教育课程, 2025, (07): 77-84.

[2]郑莲, 郭凤秀, 白永娟, 刘春花. 基于课程思政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以“ 指数函数” 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5, 40(06): 12-18.

[3]刘磊, 周效尧.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5, 41 (06):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