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林业部门如何搞好森林管护工作
字国强
德党镇林业草原服务中心,677600
摘要:乡镇林业部门在森林管护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乡镇林业部门如何有效地搞好森林管护工作,通过分析当前森林管护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乡镇林业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镇;林业部门;森林;管护
引言: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人类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森林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乡镇林业部门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基层单位,承担着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任。所以,如何搞好森林管护工作,成为乡镇林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当前森林管护面临的挑战
(一)森林资源系统性衰退问题突出
1非理性开发模式持续存在
当前森林资源破坏的核心矛盾源于经济逻辑与生态价值的长期失衡。以木材生产为导向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业经济贡献率与地方财政收入高度绑定,导致采伐限额制度执行存在弹性空间。非法占用林地现象呈现隐蔽化趋势,部分建设项目通过分期审批、拆分地块等方式规避监管,造成林缘线持续退缩[2]。
2生态修复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
尽管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持续推进,但修复质量与生态功能恢复存在显著落差。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问题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补偿机制缺乏动态调整功能,未能有效对冲土地机会成本,造成管护后期复垦现象反弹。产权制度模糊削弱了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市场化修复机制尚未形成完整闭环。
(二)复合型灾害防控体系亟待完善
1火灾防控面临气候变化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干旱天气频率增加导致林火风险指数持续攀升。传统防火体系在应对高强度火险时暴露明显短板:监测网络覆盖密度不足,高山峡谷区域存在监测盲区;应急响应机制存在层级壁垒,跨区域联动效率偏低;生物防火带建设滞后,可燃物载量管理缺乏科学规划[3]。
2病虫害呈现跨地域扩散态势
国际贸易活跃化加速了有害生物跨境传播,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入侵物种已形成区域性生态灾害。现有防治技术存在明显局限:化防手段导致抗药性增强,生物防治规模化应用不足,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覆盖率低于30%。疫情预警体系响应延迟严重,从虫情发现到处置实施平均耗时超过防控窗口期。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遭遇瓶颈
1制度供给与实操需求错位
现有林业法规体系存在执行真空地带,行政处罚标准与生态损失评估脱节,违法成本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多部门协同机制运行不畅,自然资源、环保、农业等部门权责交叉导致监管缝隙。智慧林业平台建设滞后,约65%的县级单位尚未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信息孤岛现象削弱了决策科学性。
2专业队伍建设面临结构性矛盾
基层管护队伍呈现"三低"特征:学历层次偏低(大专以下占比58%)、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占41%)、专业技能薄弱。培训体系与实际需求错位,新技术应用课程占比不足20%。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偏远林区岗位空缺率长期维持在15%以上[4]。
二、搞好森林管护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一)构建全民参与的价值共识体系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严重的现实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错位。要使生态价值观由观念一致向行为自觉转变,需要建立“教育导向—文化浸润—制度激励”三位一体的意识养成机制。在基础教育中,应该将“森林生态”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并研制出“浸入式”的“VR”教学体系,以培养青少年的“自然”意识。在社会层次上,需要创新沟通模式,以“生态剧场”和“自然研究”为载体,重新构建公众与森林之间的情感连接。探索构建“生态信用帐户”,把护林行为纳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形成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动力。
(二)法治保障体系的优化升级
我国现有的森林管理体制需要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治理"。以修订完善《森林法实施条例》为重点,确立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将碳汇功能受损纳入司法认定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卫星遥感+地面网格"立体执法网,研究违法土地的智能化识别方法,实现对违法土地72小时的追踪。将“生态恢复命令”引进到司法实践中,迫使违法行为者实行同等数量的生态补偿。为解决"插花地"管理问题,构建一道全方位的法律屏障,构建起一道全域的法律壁垒。
(三)多维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1智能防火系统的迭代发展
在此基础上,建立“天-空-地”综合监控网络,利用量子雷达对森林火灾进行检测,使森林火灾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以气象大数据为基础,研究建立多源天气条件下的火灾风险预警模型,实现72小时的高精度火灾风险预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可燃物的管理进行了优化。搭建多部门联动的应急指挥云平台,打通消防、气象、医疗等多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屏障,实现30分钟的快速反应。
2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创新
建立"基因库-天敌工厂-生物防线"的三层防控系统。构建濒危植物的基因冷冻库,开展转基因抗病品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生防中心。在出入境口岸安装太赫兹检测仪器,构建境外生物的智能预警体系。推广微生物农药无人机喷洒技术,开发病虫害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虫情演化动态模拟与防治方案预演。
(四)生态系统的韧性提升路径
实施"近自然林业"森林管理模式,以营造混交林,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健康评估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管理。通过建立“乔—灌—草”立体防护林体系,提高系统的抗逆力。建立林下经济循环模式,推广食用菌共生、禽-林互作等生态产业,达到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服务价值交换平台,促进生态产品如碳汇和水源涵养等市场化。
(五)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技术赋能下的管护革新
以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为基础,建立面向森林资源监测的元宇宙平台。在此基础上,将毫米波雷达用于虫害的早期诊断,并部署智能化巡逻机器人集群。开发了一个以区块链方式为林木生长周期存证的森林资源"数字护照"制度。研制了林长制智慧监管 APP,实现了“任务发布”、“进度跟踪”和“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
(六)多元共治模式的创新实践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区共管"的治理共同体。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横向流域补偿机制。发展森林管护PPP模式,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在集体林区推广"联户管护"制度,建立"积分换股权"激励机制。成立跨省域森林保护联盟,搭建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平台。培育环保社会组织,建立"民间林长"监督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结语:
搞好森林管护工作是乡镇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面对当前森林管护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乡镇林业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清源. 森林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5): 164-166.
[2]闫爱红. 林业资源管护的重要性及措施[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3, 52 (04): 178-180.
[3]曹文惠, 魏志颖. 浅谈乡镇林木管护工作的难点和解决对策[J]. 南方农机, 2017, 48 (24): 183.
[4]邵锦闹. 乡镇林业站保护生态公益林资源工作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3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