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寒林区食叶草种植情况浅略分析

作者

许养武

伊春森工乌伊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多种经营分公司 黑龙江 伊春 153038

摘要:高寒林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低温、干燥、土壤贫瘠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难度较大,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食叶草作为一种新型高蛋白植物,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在高寒林区种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高寒林区;食叶草;种植

引言

食叶草,又称蛋白草,是一种新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饲用、食用和药用价值。高寒林区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农业种植方面面临诸多限制,但食叶草的引进和种植为高寒林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对高寒林区食叶草种植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特性与发展潜力,为高寒林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寒林区自然环境特点

高寒林区通常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且严寒,年平均气温较低,一般在-5℃至5℃之间。无霜期短,多在80-120天左右,这严重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且常伴有暴雨,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类型以冻土、针叶林土等为主,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质地较为紧实,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差,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对食叶草的种植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食叶草在高寒林区的种植适应性

(一)温度适应性

食叶草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存活。在高寒林区的春季,当气温逐渐回升至0℃以上时,食叶草的地下根茎开始萌动,发出新芽。然而,在冬季极端低温条件下,尤其是气温低于-30℃时,若缺乏有效的防寒措施,食叶草的地上部分会遭受冻害,叶片枯黄甚至死亡。但只要地下根茎未被冻死,来年春季仍可重新萌发,不过其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生长周期相对缩短,产量也可能降低。

(二)土壤适应性

尽管高寒林区土壤条件较差,但食叶草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它能够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不过在针叶林土等酸性较强的土壤中,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食叶草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由于高寒林区土壤的特殊性,如冻土的存在,会限制根系的生长深度和范围,从而影响食叶草对土壤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食叶草在高寒林区的生长表现

(一)生长周期

在高寒林区,食叶草的生长周期明显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一般春季4-5月开始播种或返青,夏季6-8月为快速生长阶段,此时气温相对较高,降水较为充足,食叶草的叶片生长迅速,植株高度不断增加,生物量积累较快。进入秋季9-10月,随着气温下降,生长速度逐渐减缓,开始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移,为越冬做准备。冬季则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茎在土壤中休眠,等待来年春季复苏。

(二)生物量积累

在生长旺季,食叶草的生物量积累较为可观。其叶片宽大且数量多,茎秆粗壮,单株鲜重可达数千克。但由于高寒林区生长周期短,与温暖地区相比,其全年的生物量积累总量相对较低。例如,在适宜的温带地区,食叶草一年可收割多次,总产量较高,而在高寒林区通常只能收割1-2次,且每次收割后的再生能力也较弱,影响了总体生物量的产出。

四、高寒林区种植食叶草的效益

(一)生态效益

食叶草的种植有助于改善高寒林区的生态环境。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季节,能够有效防止土壤冲刷。同时,食叶草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调节局部气候、净化空气有一定作用。此外,食叶草的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有利于高寒林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经济效益

1.饲用价值

食叶草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是优质的饲料资源。在高寒林区,可作为家畜的补充饲料,提高家畜的生长性能和产奶、产肉量。将食叶草加工成干草粉、青贮饲料等,不仅便于储存和运输,还能延长其使用时间,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持,增加牧民收入。

2.食用与药用价值

食叶草的嫩叶可作为蔬菜食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其提取物在医药领域也有应用潜力,如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开发食叶草的食用和药用产品,能够拓展高寒林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高寒林区种植食叶草面临的挑战

(一)低温冻害

高寒林区冬季的极端低温是食叶草种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前所述,低温会导致食叶草地上部分冻害甚至死亡,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即使采取覆盖、搭建温室等防寒措施,也会增加种植成本,且在大面积种植时实施难度较大。此外,春季的倒春寒现象也可能对刚刚萌发的食叶草造成损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二)土壤改良

高寒林区土壤肥力低、质地差,需要进行改良才能更好地满足食叶草生长需求。但土壤改良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如改良材料的获取与运输成本高,改良效果的持久性难以保证。而且,由于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改良措施不当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等。

(三)市场拓展

目前,食叶草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高寒林区周边地区。其饲用、食用和药用产品的市场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这导致食叶草种植户面临产品滞销或低价销售的风险,影响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制约了食叶草在高寒林区的大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

六、高寒林区食叶草种植发展对策

(一)品种选育

加强食叶草耐寒品种的选育工作,通过杂交、诱变等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应高寒林区低温环境的品种。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能够在低温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性能,减少冻害损失,延长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品质,为高寒林区食叶草种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

(二)技术创新

研发适合高寒林区食叶草种植的配套技术,包括高效防寒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种植管理技术等。例如,探索新型的防寒覆盖材料和方法,降低防寒成本;研究适合高寒土壤的生物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效果;优化食叶草的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种植管理环节,提高种植效率和效益。

(三)产业联动

加强食叶草种植与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医药产业等的联动发展。与畜牧业结合,建立稳定的饲料供应关系,促进畜牧业发展,同时利用家畜粪便等有机肥资源改良土壤。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开发多样化的食叶草加工产品,如饲料、蔬菜制品、保健品等,并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与医药产业合作,深入研究食叶草的药用价值,开发药用产品,拓展食叶草的应用领域,提高其附加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叶草在高寒林区种植中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实现食叶草在高寒林区的稳定高产。未来,随着食叶草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在高寒林区种植的经济前景将更加广阔。因此,推广食叶草在高寒林区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植石灿,李育军.食叶草蔬菜的高产优质种植及加工研究[J].长江蔬菜.2020(04):52-56

[2]郑旭,李斌.垄上栽培对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20(02):470-478

[3]吴双竹.开发食叶草产业挖掘增收潜力[J].江苏农村经济.2021(06):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