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冯雲祥

513721199405043695

摘要 城市配电网因故障定位慢(排查超 2 小时)、设备故障率高(超 5 次 / 百公里)、韧性不足(停运超 12 小时),传统模式存在供电可靠率<99.7%、停电时长超 10 小时 / 户·年、用户投诉率超 15% 等问题,制约城市供电保障能力。本文构建 “故障管控 - 设备优化 - 系统韧性” 全流程提升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故障定位≤10 分钟、设备故障率≤1 次 / 百公里、极端天气停运≤2 小时,为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提升;故障管控;设备优化;系统韧性

一、引言

城市配电网(电压等级 10kV 及以下)是连接电网与用户的 “最后一公里”(覆盖 95% 以上用电负荷),其可靠性直接决定居民生活、商业运营与公共服务连续性(可靠率需≥99.9%)。传统配电网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故障处置被动,依赖人工巡检定位(排查超 2 小时)、抢修资源调配滞后(响应超 1 小时);二是设备运维粗放,老旧设备占比超 30%(年故障率超 5 次 / 百公里)、绝缘老化未及时预警(突发故障占比 60%);三是系统韧性薄弱,极端天气(台风、暴雪)下线路覆冰 / 倒杆率超 20%,停运时长超 12 小时,与《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安全可靠、智能高效” 要求不符。研究提升策略,对降低停电损失(减少 90%)、保障城市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配电网可靠性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故障管控低效,线路故障定位依赖人工分段合闸(排查超 2 小时)、故障信息未实时上传(延误率超 40%);抢修资源(如抢修车、备件)未动态调度(闲置率超 30%),复电时间超 4 小时;二是设备隐患突出,10kV 线路老旧绝缘子占比超 25%(闪络故障率超 8%)、配电变压器过载运行率超 15%(寿命缩短 50%);设备状态监测覆盖率<40%(缺陷检出率<60%);三是系统结构薄弱,辐射状线路占比超 70%(单条线路故障影响用户超 500 户)、联络开关自动化率<50%(转供负荷耗时超 1 小时);四是负荷管理粗放,重要负荷(医院、交通枢纽)未配置双电源(停电影响率超 80%)、峰谷负荷调节滞后(线路过载跳闸率超 10%)。

2.2 核心研究目标

可靠性提升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故障高效处置,定位时间≤10 分钟、抢修响应≤30 分钟,复电时间≤1 小时;二是设备长效运行,老旧设备改造率 100%、状态监测覆盖率 100%,故障率≤1 次 / 百公里;三是系统韧性增强,联络开关自动化率≥95%、极端天气停运≤2 小时,重要负荷停电影响率≤5%;四是负荷精准管理,双电源配置率≥90%、过载跳闸率≤1%,供电可靠率≥99.95%,综合保障能力提升 45%。

三、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核心提升策略

3.1 故障智能管控:缩短处置周期

突破被动局限:一是故障精准定位,线路部署故障指示器(检测精度≤50m)、配电终端(FTU)实时上传电流 / 电压数据(更新周期≤1 秒),AI 算法分析故障类型(短路 / 接地)与位置(准确率≥98%),定位时间从 2 小时缩至≤10 分钟;二是抢修智能调度,构建 “故障 - 资源” 匹配平台(实时显示抢修车位置、备件库存),自动生成最优抢修路径(时间缩短 40%),响应从 1 小时缩至≤30 分钟;三是停电范围控制,采用分段开关(每 2km 1 台)隔离故障区域(影响用户从 500 户缩至≤50 户),联络开关自动转供负荷(转供时间≤5 分钟),复电时间≤1 小时。

3.2 设备全周期优化:降低故障风险

解决隐患问题:一是老旧设备改造,更换超 20 年绝缘子(采用复合绝缘子,闪络故障率降 90%)、过载变压器(选用节能型,负载率控制在 80% 以内),改造率 100%;二是状态监测升级,变压器安装油中溶解气体传感器(DGA)、线路部署红外测温装置(监测接头温度),覆盖率 100%,缺陷检出率从 60% 升至≥95%;三是运维策略优化,采用 “状态检修” 替代 “定期检修”(如变压器油质超标时再检修),过度维修率从 30% 降至≤5%,设备寿命延长至≥20 年。

四、配电网系统韧性与保障策略

4.1 系统结构与韧性增强:应对极端风险

突破结构薄弱:一是网络拓扑优化,核心区域构建 “环网 + 双辐射” 结构(环状率≥80%),新增联络线路(每 10km 1 条),单条线路故障转供率 100%;联络开关自动化率从 50% 升至≥95%,转供时间≤5 分钟;二是极端天气防护,线路加装防覆冰装置(如加热带,覆冰率降 80%)、电杆采用加强型(抗风等级提升至 12 级);重要线路部署视频监控(实时监测灾情,响应≤10 分钟),极端天气停运从 12 小时缩至≤2 小时;三是储能应急支撑,重要负荷(医院、数据中心)配置储能系统(续航≥4 小时),配电网故障时自动切换供电(切换时间≤0.5 秒),停电影响率从 80% 降至≤5%。

4.2 负荷管理与技术赋能:提升保障精度

解决负荷问题:一是重要负荷保障,医院、交通枢纽双电源配置率≥90%,增设 ATS 自动切换装置(切换时间≤0.1 秒);二是峰谷负荷调节,用户侧安装智能电表(实时反馈用电数据),引导工业负荷错峰生产(峰段用电量降 20%);电网侧采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电压偏差≤2%,过载跳闸率从 10% 降至≤1%;三是数字技术融合,构建配电网数字孪生模型(模拟故障、负荷变化,准确率≥95%),提前优化运行方式(如台风前转移重载线路负荷);采用 5G 实现设备远程控制(偏远地区操作响应≤1 秒),管理效率提升 60%。

五、结论

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提升需通过故障智能管控、设备全周期优化、系统韧性增强、数字技术赋能,解决传统模式低效、高故障、弱韧性的问题。当前需突破高密度城区(容积率>3.0)线路布局、低成本储能应急支撑、极端天气精准预警(准确率≥98%)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可靠性提升与 AI(智能预测故障,准确率≥95%)、边缘计算(本地快速决策)融合,开发 “故障 - 设备 - 韧性” 一体化管理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可靠性达标补贴),为城市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助力 “新型城市” 能源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铭泽,仇成,秦旷宇,等. 上海超大型城市配电网安全可靠性提升策略研究[J]. 供用电,2016,33(5):16-21. DOI:10.3969/j.issn.1006-6357.2016.05.006.

[2] 戴丽玮. 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策略研究[J]. 机电信息,2014(36):32-33. DOI:10.3969/j.issn.1671-0797.2014.36.019.

[3] 郑曙飞. 城市更新背景下配电网柔性改造策略分析[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